谭浩俊:放松货币政策不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拐杖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能够表现出“率先复苏”征兆,完全是依靠信贷过量投放这根拐杖。
而随着信贷投放这根拐杖的长度越来越短、支撑作用越来越小,经济复苏内在动力不强、实体经济被信贷投放这根拐杖“抛弃”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了。因为,今年以来、特别是近两个月来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告诉我们,前几年信贷资金过量投放这根拐杖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帮助经济恢复元气、恢复正常行走的功能,反而在很多方面使经济肌体受到了进一步损伤,步履更加艰难了。
于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该不该再在货币政策上做文章的争论也日趋激烈,认为应当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尽快降息降准的观点有之,认为不应当放松货币政策,不采取降息降准措施的观点也有之,且分歧十分明显。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出现困难时,放松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等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且在很大程度上,比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更加快速。但是,今天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似乎并不是货币政策从严带来的。相反,是前几年货币政策、特别是信贷投放政策过度宽松造成的。就算近两年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也没有因为货币政策的稳健而减少。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在存量货币比较宽松的情况下,M2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市场的流动性没有出现紧张局面,为什么经济复苏却步履艰难呢?为什么实体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呢?显然,问题不在资金的“量”上,而在“质”上,在于信贷资金的投放或其他社会资金的配置没有能够对实体经济提供积极的帮助。相反,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利,更大的压力。
一方面,从2010年就被有关方面实施“信贷禁止”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这几年得到的信贷支持并不少,每年的信贷资金增长量仍在10%以上。相反,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规模在缩小,融资成本也在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债券、信托、私募、短融等直接融资工具,也大多面向了这些行业与企业,中小实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直接融资的门基本没有开放。于是,到现在为止,地下金融仍然十分活跃,仍然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融资平台。
如果采取降息降准手段,除了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大型企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减负之外,对中小实体企业是没有任何作用与影响的。也就是说,降息降准根本不可能成为实体经济的拐杖。实体经济不能从降息降准中得到好处,降息降准不能成为实体经济的拐杖,又怎么能够成为经济复苏的拐杖呢?
所以,面对信贷资金投放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宏观经济数据却差强人意的现实,管理层应当也必须转变视角,转换工作思路,不要再就政策论政策,就资金论资金,而要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到底是资金问题还是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问题。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李克强总理已经说得非常明确,那就是存量资金过多和增量货币增长过快的矛盾,已使货币政策没有了宽松的余地。更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就是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引导社会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努力改善消费需求,增加有效消费。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才是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复苏轨道最有效的办法与途径。
如何启动消费,如何让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拐杖,并依靠这根拐杖帮助中国经济恢复元气、恢复健康、恢复手上和脚上的力量,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改革。其中,用行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化改革等拉动生产性消费,特别是以民间投资为基本的生产性消费;以税费制度改革、流通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拉动居民消费。
一旦这两个方面的消费有效启动了,整个经济之水也就活了。即便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会再象过去那么高、那么快,也不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相反,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与释放。
同时,在经济步入良性复苏轨道以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经济运行质量更会不断提升。只有通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高度容忍,将信贷资金过度投放渗透到经济肌体中的“积水”排掉,中国经济才能步入到以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为目标的轨道中去,才能不再受到更加严重的问题困扰。
总之,只要中国经济不出现过度的下行与调整,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的拐杖都不要再轻易使用,更不要重拾政府投资这根弊远大于利的拐杖。更何况,美国正在准备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全球经济向何处去,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还很难预料。如果盲目调整货币政策,就会象2008——2010年的那轮大规模刺激政策一样,使中国经济更加被动。
按兵不动、以静制动,用结构优化代替政策调整,才是目前最好的应对之策。(据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