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高端阅读 > 发改委专家力挺三四线楼市:多方政策支撑有望走强

高房价背后北京土著的底气:大不了到时候卖一套房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信息来源:人民网

    老房子变成大马路,麦田草垛变成高楼大厦,身边的小伙伴越住越远,房子与房价成了谁都绕不开的话题……他无意中经历了房地产十几年的巨大变化,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或许就是你。

  生活半径越来越大

  上世纪90年代,我还上小学呢,房子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家。那时候北京也不大,生活半径更小,出了学校,沿着护城河走,不到十分钟就能回家,同学们与学校的距离,也就是在坐公交20分钟的半径内,当然相邻小区的更多。去奶奶姥姥家,也不过是从雍和宫到崇文门、前门的距离。

  由于是福利分房,爸妈的单位离家也不远,妈妈骑车,爸爸开车,都是十几二十分钟的距离,干什么好像都逃不出东城区,哪怕是海淀、朝阳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周从安定门做758公交车去大北边老师的家里上钢琴课,就跟进郊区一样,还要经过一片一片的小麦田,恨不得大半天都要搭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知道钢琴老师的家就在现在的燕丹,五环外而已,从安定门出发,做快速公交,单程也就半小时。

  初中、高中,我还是在东城区上学,而家却随着爸妈,搬到了西直门、立水桥,也就开启了自己披星戴月的日常。

  不久前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发现当年的小伙伴,大多也都搬到了望京、北苑、天通苑、北七家,住在安外东河沿的人越来越少。而同学们的工作地点从东三环的CBD,再到西南二环的金融街、西五环的石景山,甚至还有东南五环外的亦庄,跨城上下班,也变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儿。

  房价上涨超乎想象

  工作前一直觉得,有房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爸妈说他们从前根本没为房子担心过,一结婚就住在爷爷奶奶准备的新房,没两年单位就分房了,当时的租金不足家庭工资的二十分之一,几十块钱吧,不痛不痒的。

  后来出了房改政策,鼓励职工买房,大约是2000年,扣除爸妈的工龄、教师职称等优惠,1500多元/平方米,这是爸妈名下的第一套房,花费几万块。前几天,中介打来电话问我们要不要出手,说已经可以卖到9万元/平方米了。

  再后来,有了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好多亲戚都在这时候入手了自己的二套房、三套房。大约是2003年,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妈妈看到了一套位于城铁立水桥附近的房子,13号线即将修好通车,40分钟能到西直门。不足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均价近10000元/平方米的市场下也相当有诱惑力。

  后来又有好多机会买房,都因为家里不想承担贷款的压力放弃,虽然现在想想挺可惜的,但还是要感谢爸妈2003年的果断。

  2012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大规模地接触来自不同地域的同事们,在平日的聊天中,我才确切地感受到,面对丧心病狂的房价,在北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多难,租房、买房的压力有多大。没错,当时我们就称房价丧心病狂了,想想也是很傻很天真。

  那时候,位于大兴的天宫院区域刚刚被炒热,房价一万多元每平方米,开发商抱团营销,举办了一个又一个区域论坛。望京金茂府来单位推介,学区房3.5万/平方米,当时觉得怎么能这么贵,现在那个项目好一点儿的户型就是7万元/平方米起,短短4年,翻了一倍。

  朋友的换房经历更让我对北京的房价“叹为观止”,今年初他把自家300多万的房子卖了,置换了北四环的一套大三居,600多万,当时真的是咬着牙入手的,毕竟对于一般家庭而言,200万的贷款不是个小数目。9月份链家网上的同类房源就卖到900多万元了,300万元、近50%的增值,不过用了半年时间。

  “大不了到时候卖一套房”

  近些年,房子好像又多了个帮业主赚钱的属性。

  2010年,“带合约”的秀水商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投资者购买商铺使用权,开发商负责完成其前三年商铺的招商,以高于投资者交付的租金转租给其他商户,投资者从而获得租金回报。大概就是前期投入个30万左右作为保证金,每年可以拿到近8万的利润回报,而那些保证金在几年后也能返还。

  知道这件事是在2015年4月,那时候身边很多在2013年投资了该商铺的同事心情都不太好,忿忿不平或是郁郁寡欢。因为他们到期应返还的投资无法索回,开发商跑路,他们白白损失了几十万。

  而我另一个朋友的购房投资经历跟通州有关。2014年4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通州区调研时表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位置,要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有更大作为。一向对时政非常敏感的她在当年8月,买了一处大厂的房子,通州旁,7800元/平方米,总价不足60万,贷款毫无压力。两年过去了,伴随着通州房价上涨,大厂的房价也一路向上,达到了18000元/平方米。

  虽然投资房产的不确定性很大,可那又能怎么办呢?家里有人生病了,自己的公司破产了,“大不了到时候卖一套房”成了抗击风险最有利的一句话,而这种底气,也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

  除了房产本身的增值外,还有越涨越高的租金,这已然成为了很多在北京有房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当身边朋友家的租金比我们自己挣得多得多,不禁会想我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或者说,我还那么努力干什么?挣多少钱、攒多少钱,也比不过“我家有几套房”。

  这一投资热潮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中产阶级的钱没有地方放,银行存款利率又低,每年才2.75%,还不如把钱投出去,加上2016年楼市炒得这么厉害,所以身边的朋友但凡有闲钱的,就想买套房。

  没有北京购房资格,就去北三县,去天津,去海南。就跟他们跟我说的一样,现在的人民币和经济这么不景气,即使没涨价,我还能落一套房,总比看着自家的财产缩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