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调整
10月27日晚间,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发布公告显示,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公告称,调整后的报价模型有利于提升报价行中间价报价的透明度、基准性和有效性,也是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中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体现。
据了解,“逆周期因子”首次亮相于2017年5月底,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基于市场化原则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逆周期因子引入的初衷是“对冲”在特定时期外汇市场出现明显顺周期“羊群效应”,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归基本面、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同时,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最终让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波动,也就是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时的汇率水平。
“一般来说,只要国内市场更趋理性,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较好反应供求状况、符合经济与国际收支基本面,且在均衡合理水平附近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国内人民币汇率弹性足,国内就有条件逐步淡出‘逆周期因子’。”周茂华表示。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年内累计升值约4%,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年内累计升值约3.7%,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累计升值约3.8%。
周茂华指出,随着国内持续深化利率与汇率改革,人民币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先后经受住了内外极端环境的考验,市场更趋理性与成熟,外汇市场运行整体平稳、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符合基本面发展趋势,整体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弹性增强。
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表示,此次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对“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一方面是参考了包括美元在内的国际市场上其他货币价格,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外汇供求关系。
“事实上,这一举动也是更多地把汇率定价的决定权交还给市场的体现。”丁孟表示,这与此前央行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导向一致。
10月10日,央行时隔两年再次宣布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这意味着银行进行远期售汇业务不再要求缴纳准备金。
这一政策落地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于10月19日攀上6.7010元,创下2019年4月18日以来最高。截至10月27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989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调264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0月24日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也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主导,监管当局主要是减少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限制,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