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高端阅读 > 曹中铭:市场监管 亦需向地方保护说“不”

约翰•罗思义:中国经济存在“问题”不等同于“危机”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原标题:中国经济存在“问题”不等同于“危机”

    伴随着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也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不会演化成大规模、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呢?我认为这取决于危机的定义。“危机”是经济增长的全面快速止步,而“问题”只是发生在某些特定领域之内。的确,中国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之快,以致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过去北京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车,然而现在则因为有太多的人买得起车而导致了交通拥堵。随着人们变得富裕,交通成为了“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将之等同于“错误”。

  当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政策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个别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并不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止步,也不会演化成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危机。预测危机是很难的,但是预测“问题”却是相对容易的。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对欧美国家经济复苏速度估计过高。事实上,美国经济的复苏并不强劲,从历史标准来看反而是相对较低的。对出口的高估造成中国去年出口并没有达到增长10%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这还导致中国忽略小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幸运的是,7月24日政府及时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首先是政府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加上流动性风险,银行贷款会优先考虑大企业,这使小微企业融资难,发展步履维艰。第二项举措面向出口商。世界经济疲软,而中国是世界经济链的一环,中国的出口商必然面临不少问题。第三项举措则是加快铁路建设。我认为当下恰好需要这些刺激政策。

  “中国消费拉动增长的模式需改变”

  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观念上的,而是客观上的问题。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投资积累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端的位置。美国有着两百多年的投资积累,而中国只有大约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此外,中国的人均投资仅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以中国铁路为例,中国的人均铁路投资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就铁路运输的效率而言,中国的运输系统比美国要落后许多。这意味着中国在长期内还需保持高水平的投资。

  短期来看,我认为中国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经济理论。其中之一是“消费拉动增长”模式。我认为这一理论完全没有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事实上,市场经济只能是“利润拉动增长”,而不会是“消费拉动增长”。这一理论认为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工资增长会拉动消费,更高的消费水平则会最终拉动GDP的增长。这种逻辑是完全不合理的,因为提高工资必然意味着利润的降低。长期以来,中国许多省份的最低工资增加了20%到22%,而GDP却只增长了10%,这预示着“利润危机”的出现。由于利润被快速增长的工资抵消,投资与生产也就相应减少,反过来又会导致消费增速放缓。如果工资增长的速度超过了GDP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收入增长率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因为利润的降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因而,“消费拉动增长”理论在当下根本站不住脚。发展市场经济只有依靠“利润拉动增长”理论。

  另外,六月发生了“信用危机”。从最近的企业贷款利率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对现金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企业需要这些现金做什么?它们并不是用来投资,而是用来支付日常运营开销,例如支付工资、购买原材料以及支付供应商。企业新的投资减少了,而大量现金用于日常开销,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信用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摒弃“工资增速应快于GDP增速”观点的唯一途径在于向无逻辑的“消费拉动增长”理论说“不”。一般说来,工资增速应与GDP增速保持一致,而不是快于GDP增速。简单说来,应停止采取挤压利润份额的政策,因为GDP中工资比例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利润占比的下降。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城镇化政策推行中的矛盾。毫无疑问,城镇化道路是正确的,首先,相对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完成了城镇化。此外,城镇居民的人均GDP是农村的大约三倍,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无疑将会提高生产率。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幻想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减少,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参考别国的经验,例如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其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由7%上升到27%。虽然美国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拥有“小政府、大市场”的国家,但人们会在美国城镇化进程中发现其政府支出规模是在增大的。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而且城市居民也比农村居民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都意味着政府支出只能越来越大。“小政府、大市场”只是一种幻象。

  用金融统计数据表现中国城镇化进程将清晰表明,GDP中政府支出下降是完完全全错误的。因而,采取减少GDP中政府支出来发展城镇化是不可取的。但由于所有发展城镇化的国家都是采取增加GDP中政府支出的方式,目前还不存在可以替代这一举措的政策。

  新的问题却随之出现。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GDP中税收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原因在于应对政府支出增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则是征税。然而长期看来,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下一步政策的着眼点应放在建立更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上。

  (作者为前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约翰•罗思义John Ross,据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