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要敢于破除体制禁区
2014 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元年”,各项改革议程将得到有力推行和落实。如何准确把握好国企改革的方向尤其引人关注。近日,习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但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同时,国资委[微博]主任张毅也在刚刚召开的国资委[微博]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国企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具体路径是:在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走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道路。
很显然,这样的改革模式必然要破除诸多的体制“禁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敢于打破种种的体制“禁区”,改革才可能真正进一步打开空间,增厚改革红利。具体讲,需要突破的体制禁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要突破所有制“禁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都被所谓的所有制“困局”所扰。其典型表现,是希望企业的国有股成分比例越高越好,控股程度越高越好。结果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大股东并不必然要掌控绝对多数股份(比如不低于51%),而只需掌控相对多数股份即可。在国际上,除了法国和新加坡,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的企业已经不多。在美国企业中,像IBM[微博]、微软[微博]、通用电气这样的跨国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不到10%。亚洲区家族企业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略高一些,但最高持股比例也在40%左右,李嘉诚的长实系、和黄系都没有超过这个比例。
而我国上市国企“一股独大”十分普遍,大多数的国有持股比例都超过了50%,部分央企大股东持股比例甚至超过了70%。这样的弊端是:一方面国有主导变成了国有垄断,即打着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旗号,行垄断之实。另一方面就是对民营资本采取歧视甚至排斥的态度,使得民营资本不愿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即便参与也是畏首畏尾,生怕被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降低国有持股比例空间巨大。除了要大胆吸收民营资本进入之外,还要在股权结构、决策过程中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既平等竞争又互相合作的关系。这样做将带来多方面的好处。比如可以降低国有股比例套现巨额资金为政府所有,为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巨额债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奠定财务基础。据上市国企的市值估算,假如上市国企能从目前普遍的50%-80%的国有持股比例减持到30%,政府有望套现40 万亿元人民币(6.0745, 0.0072, 0.12%)左右。而且仍可保持国有控股的局面,控股效率还会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是要突破国有企业的角色“禁区”。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角色不仅仅是单纯地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是具备多重角色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经济组织。这决定了国有企业身兼市场竞争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在诸如水、电、气、石油以及保障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国有企业一定要以保障基本民生为目的,切忌乱涨价、乱收费等与民争利的行为。
最后是要突破管理制度的“禁区”。这包括财务目标的确立、竞争策略的转换、用人制度的突破等方面的内容。在财务目标上,不搞“一刀切”式的目标管理,而是依据不同类型的国企制定不同的经营目标;在竞争策略上,不是依靠行政垄断力量和政府权力进行竞争,而是更多地走市场化竞争的道路;在用人制度上,打破行政任命和单纯内部人任命的方式,尽快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总之,国企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敢于突破阻碍改革和发展的各种体制性禁区。唯有如此,国企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国企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