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高端阅读 > 靠什么终结政府收费和基金乱象

明年中国改革将稳和进并行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回顾2014年的中国经济,就会发现,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提出适应经济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年均增长速度近10%,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若按购买力则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微博]的统计显示,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中国这样规模的大国经济体,能够成为其中之一已经是奇迹中的奇迹。参考日本成长的过程,当旧的经济各要素发挥到极致之后,如果不能及时的推进改革,塑造新的增长动力,经济的增长潜力与增长动力都会萎缩,跌入“转型陷阱”,日本当年就是错失改革的机会,出现了“失去二十年”的现象。

  我国自然有着更清晰更正确的认识。中国经济自2008年就面临转轨的压力,在遭到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通过刺激政策维持增长的稳定。随后,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带来了挑战,出现了“三期叠加”的困境,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次是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其三,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央政府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要求逐步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当说,“稳”和“进”是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在经济平稳的基础上推进改革,而改革释放出的红利又促进经济增量,有利于经济平稳,形成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也要认识到目前的一些阻力在哪里,即在强大的惯性之下,一些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过度强调“稳增长”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希望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的越高越好,这样他们才有更大的挪腾空间与自由度,当然,定下过高的增长目标意味着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维护旧常态的力量,也是中央政府适应经济规律下调增速目标最大的挑战,因为转型必然意味着,不能再主要依靠货币和投资刺激,这不利于改变经济结构失衡。

  改革的进程不仅需要安全和平稳,也要通过适当的决断来克服这些阻力。这体现了改革的复杂性,也意味着改革需要时间而不能一而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经济新常态”,向政府与企业反复宣传和教育,让大家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做舆论动员,就是希望改革从点到面一直到整个系统运转起来。

  2014年,中国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改革的进程,这种全面的程度是改革以来绝无仅有的,相信随着舆论动员与转型目标的确立,2015年中国改革将向“深化”迈进,在这一个时期,既要破旧,也有树新,更要面对很多阻力,应该是改革攻坚年,如果将2014年作为全面改革的动员年,那么,2015年将是真正迈向新常态的关键一年。改革时不我待,过去强调“稳”要甚于“进”,未来必然会“稳、进”并行,因为改革停滞不前本身就是对“稳”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