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一味地高增长得不偿失
“过去几年,中国的经济属于超高速增长,这并不符合经济规律,只能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它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博]名誉院长厉以宁在12月15日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表示,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厉以宁进一步表示,超高速经济增长带来资源过快耗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低效率、产能过剩等多种损耗,而其中最重要的损耗是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机会。“2008年全世界那些大国、强国都忙于技术创新和调整结构时,中国一味地高增长是得不偿失的。”厉以宁表示,当前经济转入新常态,就是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改为中高速的增长,重在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调整。
厉以宁称,未来经济发展的多种理念均要转变。
首先,应调整出口和进口的看法,并非出口越多越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赚取外汇出口越多越好,现在保留下来的还是计划时代的理念。”厉以宁表示,出口和进口应该是基本平衡的。同样,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主要是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就会造成货币流通量增大等多种问题。”
第二,高就业未必和高投资有因果关系。由于机器人(41.150, -0.41, -0.99%)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工厂、企业忙于投资同时并未出现就业人员的增长,反而加大裁员。厉以宁表示,增加就业要靠适度投资。对此应该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扩大民间资本投资,以及产能短缺等短板产业以及环保工程、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投资。
第三,高利率未必能够抑制通货膨胀。“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是有前提的,即假设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厉以宁表示,目前需求带动的通货膨胀会有,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存在。“假定是要素成本上升,假定供给不足,短缺部门没能跟上去,这种情况下高利率有什么用?高利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困难,而通货膨胀如果在成本推进的条件下,结构失衡的条件下发生,那唯一的办法是要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但要引导向供给短缺的部门转移,让它把结构调整搞得更好,这一点也是未来经济观念里一个新的观点。”
第四,市场是可以创造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扩大国内消费要创造扩大国内消费的条件,如果产品是十年一贯制不会有人来购买。“一定要懂得创造市场,需求可以创造市场,供给一样可以创造市场,供给要用新产品来吸引人。”厉以宁表示,在强调创造市场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提出,对此应增大教育投资的比重。“占GDP 4%的教育投资是不够的,今后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厉以宁说。
在年会上,厉以宁还提出要注意产权激励制度。所有财富、所有利润是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共同创造的。利润为物质资本投入者所有,而人力资本投入者只能够从成本中工资部分取得自己的报酬,这并不合理。“产权激励制度就要把人力资本的激情和物质资本投入激情都调动起来。”厉以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