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业控人治标 提高劳动能力才能治本
4月3日,北京市召开2015年就业工作座谈会,有关负责人说,预计今年本市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为促进“以业控人”的人口调控目标实现,本市正在研究制订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吸纳本市城乡劳动者的政策措施。
会议上,北京市人社局解释了“以业控人”政策的设计思路,其中一项引发了很大争议,那就是要对薪酬较低的部分行业岗位,录用北京本市劳动力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以提高这些从业者实际工资,吸引北京劳动力从事对技能要求不太高的行业。试点行业为保安、地铁安检员、车管员、物业管理员、养老助残员、地铁公交安全员等。
很多人认为,以补贴等方式鼓励各用人单位聘用北京户籍人口,有地方保护主义嫌疑,实际上是为北京当地人就业开路,与北京包容的首都精神相悖。
笔者认为,如果追溯其政策的起源,对于这一政策大可不必如此敏感。除去愤怒情绪,冷静思考会发现,这样的政策是从当前的大环境出发,是为了维护首都的整体发展而定的。
随着北京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口持续膨胀,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超过两千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大型城市,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民生压力。然而北京在中国不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超大型城市存在,它还要承担“文化与政治中心”这样的身份,要引领全国的发展。那么是否能够解决常住人口的就业问题,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看来,北京市政府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北京作为首都的身份以及特殊的城市人口结构,使得类似的政策备受关注,更容易触动大量流动人口相对敏感的内心。
不过虽然北京市政府政策发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相伴随存在的问题。现在更多的是倡导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个正常健康发展的国家来讲,应该最大程度上促进人员的流动。“鼓励企业更多吸纳本地劳动者就业”虽然可以更好的解决常住人口的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本地户籍的劳动者能力素质有限,无法承担工作要求,即使有补贴政策也依然难以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而且如果通过政策鼓励,企业才愿意雇用本地劳动力的话,很容易导致出现“质量更差、成本更高”的局面,会影响资本运转的效率,导致经济本身的活力降低。这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平等竞争,甚至对城市的经济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要想做到兼顾本地劳动者利益又保护好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前景,政府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保护政策的出台,还应该要加大培训力度,注重本地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本地劳动者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地方经济的适当保护也必然水到渠成。
另外还应该加强市场的信息导向和就业服务工作。畅通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和信息沟通,能够给予待业的本地劳动者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其就业渠道。这样不仅能够激活本地劳动者就业市场,还可以使更多的本地劳动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能力的就业岗位,跳出当前政府拟定的低薪试点行业,寻求更高更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