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增长可能低于7% 但不必恐慌
近期公布的一些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GDP增长可能低于7%。发电、铁路运输、投资、进出口等数据都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这种势头以及可能破七带来的心理冲击,难免对“稳增长”有所影响。
尽管春节对前两个月数据造成了干扰,但3月份是每年新开工项目上马的时期,各项数据依然下行,这需要警惕经济增长放缓变为失速。在这种背景下,稳增长的任务应该加码。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发改委筹备了新一批年内开工项目,正在落实相关手续,该批项目将主要集中在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两大领域。
自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尽快推进经济转型,实现以创新为推动力的有质量的增长。但是,这并不是否定“稳定增长”的重要意义,因为经济稳定是转型顺利的前提,也因此,中央政府的努力目标是将稳增长与促转型结合起来,比如最近推出的一些政策和项目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加码“稳增长”并不代表就是过去那种“大干快上”的做法,要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重演,尽管给出明显的刺激预期会有更大的市场效应,但是,稳增长不代表刺激,重点在“稳”。增加投资必须是可控的,而不是一哄而上,尤其是各级财政投资必须有计划,可控制以及有实效,这就要求在加码“稳增长”的过程中,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要有一个“限制”。
另一方面,政府还是要推动市场调整的深入。中国存在工业产能过剩以及地产供给库存过多的问题,尽管过去几年,市场在减速中调整,但是,很多僵尸企业并没有通过市场机制选择退出,很多城市的地产市场也没有通过降价促销。原因在于,很多亏损企业,尤其是技术落后的过剩产能得到了某些融资支持,而地产业也用高成本融资维持,等待市场好转。调整不充分会阻碍转型升级的进行,因此,稳增长并不代表转型升级不再重要,相反,更应该有增有减,保持一个动态的均衡的前进姿态。
应当说,在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收窄,政府性债务支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加码“稳增长”的成本更高,但是,不应忘记,维持增长稳定的目标不是增长本身,而是为改革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越是为增长付出更多,改革就越应该加快,要大刀阔斧,要有实效,否则,改革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第一季度的数据或许不好看,但也不能将之完全视为一种趋势,更可能是探底的过程,因此,没有必要因此而恐慌,自己吓唬自己。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富有韧性,目前企业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早已经开始,很多新的服务业繁荣成长,一些企业的创新有目共睹,技术与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在看到“旧经济”部分衰退的同时,“新经济”的增量也在成长,不能因为前者的衰退而失去信心,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代,将出现更多战略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