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需以全面改革助力实体经济
8月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比6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是5个月来首次出现回落,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压力不小。正是在上半年经济主要数据出炉之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困难之际,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诚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鹤指出,改革和发展需要“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作出预案。比较研究的结论和目前欧债危机的加速恶化形势告诉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对危机态势做最坏的准备,同时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对比去年分析经济形势的年中和年底政治局会议、今年一季度政治局会议,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通稿两次强调“风险”,首次提出了“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客观地说,这与6月以来的“股灾”有关。希腊等地迄今没有解决金融危机这一境外的教训则告诉我们,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强大实体经济支撑的福利主义制度,导致政府不得不通过金融手段获得收入,以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支出提供资金。吸取欧美经济危机教训,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这次会议4次提到企业(“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在优胜劣汰、竞争合作中增强企业活力”),再次发出更注重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号。从逻辑上说,中国确立了一个新型经济建设思路,那就是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中,中心的中心是实体经济的振兴工作,金融和财税制度改革,其他各领域的改革,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
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作为中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因此显出其高屋建瓴作用。借此,中国可以一举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对国际竞争颇为不和的“代工”发展模式。以“中国制造2025”为旗帜,不仅国有企业有与其实力相称的参与机会,对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来说,也有趁机“做大做强”的机会。甚至从更广阔的背景来说,今年“两会”中提出的建立于大数据基础上的“互联网+”也会显出巨大的发展机会。由此,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力争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
经济基础的需求呼唤上层建筑的配合。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落实这些精神,需要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岗位责任感和道德品质;为此在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在经济建设这一执政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必须加快转变作风,更加注重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
进一步,在配套措施方面,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国企改革的问题意识和方向目标上将更加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不仅如此,在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和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深港通”试点、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的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更有作为。
只有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才能为民生改善提供可能性,中国誓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倘若中央政治局的会议精神得以落实,一个以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中国共同体将脱颖而出。正如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7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的文章所说,“中国股市暴跌:不是危机却是预警”,显然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为学者们提出的危机或预警提供了相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