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工匠精神又成为作秀的口号
近来中国官方和媒体出现一个越来越热的词汇——“工匠精神”。在当今世界,“工匠精神”尤以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的德国、日本为盛,其核心在于追求世界卓越、“一品入魄”式的精益化。不过,中国离 “工匠精神”的境界还差得远。
难道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吗?!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不好说“完全没有”,但是也很难理直气壮说“有!”中国有“神舟”上天、“蛟龙”下海,尽管中国此类领域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制造业整体上处于全球第三梯队并且短期很难改变,尤其缺少众多处于价值链顶端、世界领先级的中小制造企业,“中国制造”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笔者认为,与世界先进潮流发展同步,人无我有还优,即便学习模仿也难以超越原有品质,是“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如果正视了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这一问题,如何认识和培育它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应该至少从三个角度理解“工匠精神”:
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它是以市场自由和个体自由为前提的,两者缺一不可。市场应该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有效的市场,只能是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相反。个人和公司基于自由意志苦心钻研,感性拿捏,不计成本,数十年如一日,其才华和成果是好是坏能够在这样一个奖优罚劣的市场上得以验证。
说到自由,不能不提一个关于埃及金字塔的故事。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到了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奴隶”造不出精巧的“金字塔”,这个道理如今依然是适用的。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公司及其背后的人一定是免于恐惧、独立思考、富于创新,前提是创造和提供一个保护自由和鼓励创新的市场和氛围。
其次,“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创造的精神。这种价值创造是为市场和社会创造领先和规模价值,代表了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水平,同时也能够有助于自我价值最大化,体现了人力资本“变现”的程度。而那些为市场和社会创造了低端、有限的价值,根本谈不上本国或者世界领先级别,譬如说磨剪子磨得比别人好,时过境迁已经无甚大用了,就算不得“工匠精神”;同样,为市场和社会创造出了领先的巨大价值,但个人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并没有很好体现出来,通俗一点就譬如说科学家不如卖茶叶蛋的,那么“工匠”尽管也享受创造成绩的喜悦,但没有得到市场的奖励而难以持久,当然也算不得“工匠精神”。
再次,“工匠精神”是一种协同创造的精神,它不是某一个人或公司的单一行动,而是在精益价值导向下的社会集体行动。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大家很多人用苹果手机,如果我们认为苹果手机就是一款完美的手机,那么组成机体的零部件单独都可以视作一件具有 “工匠精神”的作品。事实也是如此,苹果手机各个供应商就是百里挑一的“工匠”,供应商之外甚至还有其他“工匠”的协作才能把自己那部分的作品雕琢到最好。正是苹果手机所有环节的材料都用最好的,供应商也都能在市场上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为己所用,最终才有了完美的作品。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 “工匠精神”,但是它如同“企业家精神”那样简约却不简单。中国人尽管文化上善于学习,领导人也善于提各种要求,但是由于它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下长时间累进塑造出来的一种结果和状态,美国、德国、日本已经在前,中国如果急于速成完全没戏,倒是可以通过简政放权、尊重市场、保障人权和改进教育等措施做一些促进何平衡的努力。不必也不能把培育“工匠精神”本身当做目的,否则难免沦为一种作秀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