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房产税”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地方AMC快速扩容

“房产税”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地方AMC快速扩容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一、舆情综述

  近一周内,房地产宏观调控方面热点议题数量持续居高。继银监会明令禁止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之后,“假离婚”骗贷或被“查水表”的新闻,强烈吸引着舆论眼球。此外,保监会严令各保险机构自查不动产投资,也被视为房地产降杠杆风暴全面来袭的标志性事件。更值得一提的是,“房产税”相关消息再度火爆舆论场,楼继伟4日公开透露房产税最新进展,上海市地方税务局7日随即发布一纸“纳税提示”,两个热点话题接连出现,使得市场高呼“房产税正式来了”。

  除房地产泡沫涌动引发高层关注外,不良资产核销难题,也是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11月7日,5家地方AMC公司获得银监会批复,引发媒体争相播报。在地方AMC相关限制放开之后,浙江、上海已迎来第二家地方AMC,成为媒体报道噱头,地方AMC在化解不良资产方面的功效,引领舆论期待。

  对本周内相关热点话题解读如下:

  二、热点解析

  1.楼继伟透露房产税最新进展 上海紧随其后发布纳税提醒

  11月4日,楼继伟在“财政与国家治理暨财政智库60年”研讨会上书面讲话中透露,环境保护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在房地产市场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之际,高层公开透露房地产税最新进展,强烈刺激市场神经,“房产税”亦快速攻占各大媒体头条位置。

  随后,11月7日,上海市地方税务局正式发布《关于缴纳上海市2016年个人住房房产税有关事项的提示》,指出根据《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本市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等规定,个人住房房产税的纳税人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缴纳当年度应纳税款。征收对象为2011年1月28日起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购的第2套及以上住房和非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购住房,但“家庭人均建面不超过60平米”等6种情况可减免。纳税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付费通网站、有关银行和税务专窗三种渠道之一缴纳税款。此提醒一经发布,即被部分媒体冠以“上海正式开征房产税”的题目,再度掀起舆论轩然大波。

  【舆论观点】纵观整个舆论场,以下三方面的讨论最为集中。

  争辩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

  尽管房产税的根本功能并非是调节房价,而是筹集资金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而作为个税的补充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但在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的宏观局面下,舆论对房产税改革最大的期待仍在于“房产税这种税收的调节作用能否运用到房价的涨跌上”。

  较为积极的观点认为,征收房地产税是调控楼市的杀手锏。持有此类观点的逻辑在于,一旦房产税正式征收,持有多套房屋的业主会衡量其税收成本和房屋溢价的利弊,或会集中抛售,增加供应,从而平缓房价。如中国人寿保险咨询师郝亚飞分析认为,房产税能够使房子变成负债,因为在无税情况下,持有多套房产的成本为零,但房产税增加了投资客的持有成本,在房子出租利润低的情况下,税收会使大量的房屋变成负债,刺激房屋持有者的出售意愿。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征税背后,势必会对各类需求进行管制,这样部分热点城市热点项目的炒作现象会减少,相应地房价上涨的压力也会减少。

  但也有观点认为房产税反而助推房价上涨。《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借鉴国外房产税征收经验认为,我们国家如果开征房产税,应该也会将收入更多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就这个角度看,房产税的开征不仅不会让房价暴跌,反而可能会进一步促成房屋升值。

  多数观点较为理性,在认可房产税推行积极意义的情况下,辩证看待此税种对房价的调节功效。《经济观察报》指出,房价的根本取决于供需关系。尽管理论上,加税会减少房产投资的动力。但如果人口流入城市和出于改善目的购买房产的需求依然旺盛,那么房地产税很可能作为成本转嫁到购房者的身上,反而助推了购房成本的上升。如何避免征税适得其反,更多考验房地产税设计者的智慧。国泰君安分析师李品科也表示,房产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表现在供给、需求和房价三个方面。房产税的征收能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释放空臵房屋;能抑制投资性需求,形成房价下降预期。具体影响力度依赖于房产税的高低,以及其他影响供求的因素的状况。新浪房产也指出,房地产税作为一个税种,对政府来说是一项可靠稳定的财政收入,而且房地产税是直接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此外,从长远来看,房地产税制度更是能使房地产市场理性、健康运行的有效机制;对于投资者来说,它将提高其房产的持有成本,减少预期收益,从而达到遏制房地产投资需求的目的;对于房价来说,房地产税是使它趋向稳定、减少泡沫的一种长期手段。

  预估房产税具体落地时间

  除房价走势方面的讨论较为集中外,房产税具体何时能落地也成为舆论热点议题。整体看来,舆论普遍认为,房产税全面铺开仍需时日。《每日经济新闻》称,税收法定有四个环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房地产税目前还处于立法阶段,司法等环节也需要同步完善。老虎财经更是犀利指出,土地出让金与房产税重复征收的嫌疑、不动产登记遇到的难题,以及税率怎么定、哪些情况能免税……这些现实问题该如何解决,都还是未知数,房地产税改革也才刚刚卡到立法这一步上,至于房产税的普遍征收,更是遥遥无期。

  聚焦上海“房产税”纳税提醒

  此次上海市税务部门发布的“缴税提醒”紧随楼继伟表态之后,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误读。对此,中国广播网等权威媒体着重聚焦上海市房产税的6种减免情况,强调房产税是对有住房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合法保护,对炒房者的严厉限制。

  与此同时,《扬子晚报》亦发文,在标题中即强调“假的!沪版房产税2011年即试点”,指出上海早在2011年便开始房产税试点,7日发布的只是例行的缴税通知。

  【舆情点评】房产税改革在我国提出已达13年之久,虽然一直未有具体政策落地,但高层每一次的公开表态,都会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此话题历久弥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公众对涉房政策的高度敏感。长久以来,我国楼市异常火爆,房价虚高已成为攸关经济与民生的棘手难题。就在刚刚结束的10月份,监管层才发布多项新政,收紧了房企融资的各个主要渠道,开启新一轮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大幕。在调控力度不断加码的敏感时点,重提“房产税”改革,势必引燃市场关注热情。尽管舆论对房产税在“抑制炒房、维稳楼市”方面的效果存有高度期待,但客观来讲,房产税立法的本意并不仅仅在于此,短期来看,房产税也不一定能成为狙击高房价的利器。且从目前国情来看,房产税全面推行仍存难度。介于此,普通有房者不必对“房产税增加税负”方面存在过多焦虑,市场亦不需对“房产税与房价的相关性”进行过度解读。

  2.保监会严令各保险机构自查不动产投资

  11月4日,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保监会已向各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下发《关于开展不动产投资及基础资产为不动产的金融产品投资自查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类保险机构应当就不动产及基础资产为不动产的金融产品投资情况开展自查。在《通知》中,保监会强调三方面核心点:一是保险机构应当严格遵守不动产投资监管政策规定,规范开展投资运作;二是保险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投资风险;三是保险机构应当开展不动产及基础资产为不动产的金融产品投资情况自查,并及时报送自查报告。

  【舆论观点】保监会规范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行为,防范投资运作风险,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新闻媒体聚焦此份《通知》的内容,对保监会明确的投资不动产五大禁投领域予以强调,即不得投资开发或者销售商业住宅、不得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包括一级土地开发)、不得向不动产投资项目提供无担保债权融资、不得投资设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得投资未上市房地产企业股权(项目公司除外)。

  保监会摸底不动产投资的积极意义,也成为媒体热议焦点。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谨表示,此举旨在防范房地产价格波动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北京商报》也认为,自查风波意在严防险资流入商业住宅,下一步,险资借信托、资管产品绕道投资地产将被盯紧。

  整体看来,舆论普遍认为,继商业银行房贷政策审查趋严后,保监会加紧摸底保险行业不动产投资现状,或意味着房地产降杠杆风暴已全面来袭。

  【舆情点评】近期,我国房地产泡沫风险引发监管层高度重视,相关调控举措层出不穷。不仅商业银行房贷政策审查日益趋严,房企融资政策亦不断收紧,连与不动产投资关联密切的保险业也拉响了调控警报,监管层调控的决心可见一斑。在监管层从严调控的背景下,除了“楼市维稳”这一方面内容持续受到关注外,“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质”这一议题的舆情热度或也将出现升温趋势。

  3.银监会公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批复通知

  11月7日,银监会下发《关于公布陕西省、青海省、黑龙江省、浙江省、上海市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的通知》,通知指出,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华融昆仑青海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嘉实龙昇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光大金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睿银盛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可参与本省(市)范围内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

  在这5家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中,浙江、上海两地批复的是第二家地方AMC,陕西、青海和黑龙江为首家批复。

  【舆论观点】10月21日,银监会刚刚放宽了地方AMC的相关限制,政策落地仅半个月,浙江、上海就迎来了第二家地方AMC,此进展触及舆论兴奋点。消息传出当日,新闻媒体中相关报道及转载数量已达288篇次,话题舆情热度快速升温。诸多媒体以“浙沪‘二胎'抢跑”作为报道噱头,对地方AMC受到各路资本追捧的现象表示高度关注,强调地方AMC已是扩容在即。

  此外,地方AMC在清理不良资产方面的积极意义,也赢得舆论充分肯定。《第一财经日报》认为,地方AMC作为地方金融业的延伸,具有“人缘”“地缘”等特点,一方面能发挥本地化沟通协调优势,提高有效消化和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四大金融AMC的价格垄断,使得银行在出售不良资产方面获得更多的议价权,进而可以为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以及为服务地方经济留出更多空间。就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来说,通过地方AMC的设立,培育更多的市场参与主体,长期而言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澎湃新闻也发文称,扩大地方AMC规模不仅可以逆周期提供危机救助型金融服务,还可以发挥其区域优势,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

  【舆情点评】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去杠杆”“去产能”提速的背景下,新一轮不良资产高峰也随之而来。如何大规模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成为亟待监管层考量的重中之重。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强调将重启“债转股”工作,但与上一轮将银行坏账转给四大AMC公司不同,“市场化”将成为此轮“债转股”的最大特征。10月21日,银监会调整AMC相关政策,放宽每省一家的名额限制,并摘除了“不良资产不得对外转让”的紧箍。顶层设计调整之后,各路资本争抢进入,市场活跃性得以有效激发。在此次获批的黑龙江嘉实龙昇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睿银盛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民间资本的身影已有闪现。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与监管层所强调的“市场化”特征不谋而合,符合舆论期待。未来,地方AMC全面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充分发挥其在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中的功效,或将成为舆论跟进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