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诺贝尔奖岂是“行政计划”产物?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据悉,这项启动于2012年9月的“万人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舆论质疑,以“冲击诺奖”为目标的科研,是否会偏离学术理性,是否会歪曲人才计划,有待商榷。
新华网:相关职能部门对诺贝尔奖应有理性认识,不能让其变成束缚科研的枷锁。而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在重点扶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民众科学素质。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如何,并不只与几个科学家的水平有关,还必须有良好的科学氛围。如果没有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土壤,没有系统性的科教投入,给少数科研人员砸再多的钱,也不能保证他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晶报》:简单寄望于行政力量去推动中国科学家的成长,显然缺乏理性。须反思的是,在“冲击诺奖”的过程中,是否过多掉进政绩工程的陷阱,是否过于偏离对学术的独立和自由的精神追求。因此,面对“遴选百人冲击诺奖”,需要先浇盆冷水,去提醒科学界,必须摆脱急功近利。只要真正尊重科学精神,有着踏实坚韧的治学之风,科学界获诺贝尔奖才会水到渠成。
海外网:政府部门以计划的方式表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但科研都有其本身的规律,欲速则不达。我国迄今未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国人有必要反思学术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力量介入学术管理,行政指标量化评价学者,让学术异化为课题学术、计划学术、经费学术、论文学术和成果学术。要改变这种学术氛围,必须转变行政计划方式,不然,只会加剧学术的行政化以及学界的官僚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