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我国“县域网络形象排行榜”“县级政府网络履职绩效排行榜”发布会即将召开

舆情热点:莫让假新闻伤了民风!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新华网3日消息,网曝一名外国小伙近日在北京街头扶起了一名中国中年女子,却被讹了1800元,引发舆论热议。北京警方3日晚回应称,经现场调查并调取了监控录像初步查明,这名外籍男子无驾驶证,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警方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并将对外籍男子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处罚。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这一次大妈会被冤枉?可能是“讹诈”了老外,有失国格,网民有点受不了。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类似的被人救命却倒打一耙的故事消费了中国社会业已稀缺的品质——善良与同情。这位当事大妈的遭遇很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想以后被老外撞倒还不被世人冤枉,只能寄望于“中国大妈”的“土豪感”少一点,在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中国人有钱”时,我们能更有同情心,更文明一些。

      荆楚网:失实的消息进入公众视线,陷入“碰瓷敏感症”的媒体和公众,没有时间去探讨事件背后的真相,扭曲的放大镜亦让人的观念扭曲。因此,媒体应担负起主要责任,避免制造充满负能量的假新闻。作为社会公器,媒体更应让人们相信扶起摔倒的老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被讹而滋生的冷漠。唯有如此,扶起和摔倒才不会成为人们的恐惧,助人为乐的善意才能得以延续。

      新华网:“扶人遭讹诈”假新闻虽已澄清,但很多看了前半截新闻的民众并不知情,恶劣影响已无可挽回,让诸多国民本就犹疑的“扶人”之事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假新闻加剧国民之间互相猜疑和不信任,恶化了民风。这件事情还提醒广大网民,看新闻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越是情绪化的东西越需要冷静的态度。唯有如此,才是成熟公民该有的理性态度,才能防范假新闻造成“次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