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舆情观察:北京撞倒大妈老外被拘12日 非法就业将遣送出境

舆情热点:谁该为雾霾买单?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新华网消息,记者10日从辽宁省环保厅获悉,《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公布以来,辽宁省首次给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罚缴总计5420万元,其中沈阳3460万元。“雾霾罚单”的亮相能够看出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但也让公众感受到了不妥之处。舆论质疑,高额的环境罚单,最后将落到谁的头上?

      《钱江晚报》:严厉的罚表明了政府在治理雾霾上当仁不让的责任人态度。希冀一雷震震,而天下皆响。是时候放下只重发展速度不重发展质量的GDP偏执,拾起民众的满意指数、幸福维度作为自我考核的标尺,承担起自己的个体责任和群体责任,则雾霾可治,民心可期。

      新华网:“雾霾罚单”开出,地方政府上缴的罚款来自公共财政,罚的再多,心疼的还是老百姓。当地群众饱受雾霾之苦,还要掏钱负担罚款,而这种方式也并不会“罚痛”排污单位或者个人,其违规行为还是会延续下去。公众不反对罚款,但一定要找对罚款对象。只有让那些污染企业为自己的行为掏钱买单、让没有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为失职付出代价,才能真正起到警醒作用。

      《扬子晚报》:落实环保责任不能没有罚则,但相关罚则的设计,还需让责任人真正归位,而不是用财政经费去缴纳罚款,玩“左口袋罚右口袋”的儿戏。相比5420万的罚单,如果“雾霾罚单”直接挂钩官员的工资和奖金,或是直接事关官员头顶的乌纱帽,显然要比高额罚单要立竿见影得多,“雾霾罚单”也才算真正罚到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