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解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信任”结点
5月7日,“垃圾焚烧发电厂秘密开工”的消息在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许多村民中流传。村民开始在拟设垃圾焚烧厂的地点迅速聚集,当晚9时,达到上万人。5月10日晚,现场村民与维持秩序的特警发生冲突,多名民警辅警群众受伤。
该事件是“环境敏感期”的一个典型的网络事件。近年来,以环保话题发端,“当地居民担忧-网络动员聚集-外地网民围观-双方发生暴力冲突-当地政府承诺缓建或停建”,已成为类似事件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类似事件反复重演,引人深思。
和以往多起环境群体性事件一样,问题的核心是信任,公民认知(科普)、责任分配(邻避效应)、先进技术等技术问题,都是次一级别的话题。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在此次事件中再次暴露无疑。“5·10”事件发生前一天,余杭区政府曾发“通告”明确表示,“一定不开工”和“保证知情权”,但并没有避免次日的暴力事件。信任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说得清的。网络时代,政府在一件事情上的失信,很可能为处理其它事情埋下了钉子。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边卫跃澄清“现场无人死亡”后,有网民随之表示,“杭州市公安局就是七十码啊,你指望他能吐出什么东西来”。而中国青年报题为《“不担心技术做不到就怕监管不到位”》的报道,也说明了“信任”在该事件中的地位。
信任问题涉及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表征该问题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往往夹杂着网民的多重诉求,成为观察当前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事件处置的难度,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当地处置得当,表现出修复信任的诚意,增强网民的信心,各种收益也相当可观。具而言之,不但有助于改善当地政府的形象,也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为处理类似问题树立一个标杆,迈出舆论良性循环的第一步,一改7年来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上的被动形象。
当然,信任问题的解决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设计。在社会转型期与环境敏感期,与民生关系密切的重大项目的启动,已经不可能绕开当地居民。事前扎实的评估、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都应该充分吸纳民意,做好解释工作,有效平衡各方利益。事中的管理、项目的落地,也有赖于民众参与,保障项目的各个细节合法合规,在事先约定的框架内展开。事后的运行,同样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监督。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不只体现在因项目建设而发生的拆迁补偿等一次性费用上,同样体现在项目运行的长时间段中。
应该看到,推动类似事件解决的并非只有政府。不少网民在事件中也表现出了理性、冷静的气度,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事发过程中,谣言的横行固然折射了网民的信任焦虑,但辟谣与造谣、传谣同在,则展现了网民的正能量,也见证了网络的自净机制。当地政府在舆论导控甚至整个事件处置的过程中,都应该仔细甄别这种建设性力量,一方面要呵护好,同时也要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