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舆情观察:突发性公共事件拷问政府信息公开能力

舆情热点:公款消费报销“潜规则”发票腐败引热议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新华网13日消息,当前在发票上做文章、利用发票进行公款消费的公职人员、国企管理人员不在少数,发票也上演了一幕幕“变形记”。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他们很多情况下都是将餐费报销成了办公用品。对此,网民认为,小小一张发票,隐藏着公款消费的潜规则,成了腐败的“遮羞布”。

      《大河报》:公款吃喝后只要在发票上显示为“办公用品”四个字,就顺顺当当、安安全全地报销了,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最新注脚,让我们又一次领教了“对策”制定机制的智商、灵活和高效。

      网民“吴睿鸫”:明明是公款吃喝、领导出国消费,甚至在招商过程中的因私花费,在发票上却像孙悟空一样,摇身一变成了子虚乌有的“办公用品”,这分明是利用发票管理漏洞,中饱私囊、大搞腐败。

      网民“姚文晖”:公款消费之所以可以在“餐费”与“办公用品”之间玩乾坤大挪移,根子还在于公共财政运作不够透明。如今各级政府部门都被要求公开“三公”经费清单,这样的“重点突破”本意是好的,但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就给各种隐性的“三公腐败”留下了腾挪的空间。遏制“发票腐败”,需要政府财政预决算更大程度、更为细致的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