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玉林狗肉节风波的矛盾点
今年的玉林狗肉节已经渐行渐远。与此同时,网上持续近一个月的吃狗肉争议也正在淡出公众视野,空留下问题与思考供真正需要的人去面对。
从事件的性质上看,围绕玉林狗肉节滋生的吃狗肉之争,是一起典型的社会性公共事件。其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开放和价值的多元;另一方面也和当下的舆论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网民社会心态、媒体和明星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此次风波的网络主流意见,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狗者“高调”护狗(为狗祈福、向狗肉下跪谢罪、高速拦车救狗等),不但引发了极端吃狗者的极端回应(一改“不吃狗肉”的习惯开始尝试吃、坚决过狗肉节等),也遭到了更多网民温和而持平的理性阻拦,而最基本的理由就是那句有着《全球伦理宣言》基石、“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之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为了避免误解,网民还增加了一句话,“己所欲,同样要勿施于人”。
这种“互不侵犯”的方式应该是目前最容易达成的共识,但“爱狗派”与“吃狗派”的激烈对峙表明,达成这一消极意义的共识并不容易,更遑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有所作为?纵观玉林狗肉节风波,少对话而多对抗,少理解而多谩骂,少自省而多责人,少平和而多暴戾。而且,线上的攻击最终演绎为现实的“行武”,有些网民认为这是以往广场舞、px项目等事件的再一次重演。对当下的中国网民而言,如何才能学会讲理?达成共识的手段、平台甚至公民素养和思维习惯等,也成为观察者比较关注的一个点。
这次事件再现了动物保护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社会有部分地区、部分人群已跻身较为发达的社会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还有更多的人尚处于“发展中”阶段。以发展阶段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在诉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一部分日益富裕的中产有了“狗权”(保护动物)的诉求,而在“发展中”为生活而奔波的中下层人士关注更多的可能还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种诉求的差异可能是一种历时性的差异。但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背景下,这种历时性的矛盾却以共时性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在此次风波中,当地政府显然也承受着一定的舆论压力,但整体上看仍然相对“超脱”,可以隔岸观火,事件本身“民间争议”的色彩也较为突出。但此次风波仍然值得地方政府重视,并以此为训以更加积极的角色介入到事件中。与食品安全紧密相关的狗肉检验检疫等工作、影响到社会治安的双方暴力冲突等,都有赖于政府直接介入并更有作为。而且,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仍然时髦的“动物保护”这一话题,也值得政府认真审视、未雨绸缪。此外,在多重矛盾交织的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背后的人际冲突、阶层冲突,文明改造和移风易俗,社会舆论氛围的改良等,都是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都是政府施展智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