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解读:全国两会 媒体融合下的新闻角逐
阅读背景: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定于2015年3月3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国内许多媒体首次派出全媒体报道团队亮相全国两会,构筑多媒体、多平台的传播矩阵。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一如以往的新闻拼抢,今年两会召开期间,各大媒体便又展开新一轮同台竞技,投入大量人力和版面资源,打响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役性报道。
目前,国内各大媒体及门户网站已开始加大宣传力度,纷纷推出两会专题,争相预热两会议题,从做好全国两会的知识性科普(如“两会为何3月召开”“政协为啥比人大提前两天”等),到网上网下征集社会民意,传递各方声音(如人民网连续14年推出“两会热点调查”专题)……媒体圈一片忙碌景象。据不完全统计,以“2015全国两会”为关键词检索,百度网页新闻数量高达77.6万篇。
坚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方位传递两会声音,为舆论造势,这是主流媒体应有的政治担当与媒体责任。与以往全国两会报道不同的是,这次两会报道,不少观察人士认为,这将是检验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实战演练场。
全媒体、立体化矩阵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做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业内共识。无论是组织架构、运行模式,还是报道方式,新闻媒体在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一些传统媒体“融”的趋势越发明显,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
在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注重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创新做好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使得报道的形式更为多样、报道的手段更加多元,速度更快、视角更新、表达更清新,更符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以此进一步增强报道效果,无疑是主流媒体即将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与挑战。
主流媒体“两会调查”成社情民意“晴雨表”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经济新常态等成为舆论焦点,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新期待”成为媒体传达的“百姓最强音”。
人民网持续多年所做的“两会社会热点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截至3月2日14时,在参与投票的370万网友中,“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高居调查榜的前三位,其中,收入分配成为舆论关注度最高的领域,得票高达53万票。在对个人收入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2.76%的网友投票选择“不满意”,认为“一般”的占22.27%,二者相加超过投票人数的九成。而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不足5%。针对同一问题,2014年的投票结果类似:认为个人收入“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95.10%,自认满意者同样少于5%。
实际上,早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翻两番的“收入倍增计划”。近年来,收入分配也一直占据媒体的重要位置,从国企改革,到数次提高最低居民收入,民众将享受更多发展红利。今年2月27日,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进一步指出,改革要充分展示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言引发广泛赞誉。
在人民网“两会热点调查”的前10个社会热点中,食品安全、简政放权、从严治党、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也受到网民极大关注。可以说,社会热点的网络调查直观反映了国内舆论对本次全国两会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