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舆情观察:2016年中央巡视将重点推进

舆情观察:煤与油寻托底价 舆论态度冷热不一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舆情概述】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并按新机制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国家发改委表示,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此外,政府将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简化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

  【舆论观点】此前,发改委曾通过官方微博转引新华网文章,对暂不降油价做了进一步解释,指出由于目前不到40美元一桶的油价已经低于国内原油生产成本,继续随国际市场下调国内油价将有损国家能源安全。其实从上述说明来看,此轮控制国内油价下调节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事关网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发改委此前的诸多表态,引发了网民情绪的集中释放。尤其是在自媒体舆论场中,相关话题关注较高,从现有的评论内容来看,出现网民集中声讨发改委的现象,并表现出了较强的不信任态度,大量网民在相关评论中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绪。

  【分析研判】在国际油价“跌跌不休”的今天,发改委为成品油调价设“地板价”的行为,不免与多数公众的预期相违。从目前的舆论反馈情况来看,新成品油价格机制深度影响公众生活已成既定事实,这与网民舆论场的口诛笔伐将形成必然联系。对于三大油企来说,由于网民目前声讨的对象仍以发改委为主,因此话题对企业层面形成的负面影响较低,但企业方面仍需警惕受到相关负面影响的波及。此外,不排除个别媒体“以点带面”的方式作片面报道,过度突出油企部分业务、服务的影响力,进而形成不客观的舆情信息,渲染新机制的负面效应。

  中国海洋核动力平台科研立项 

  【舆情概述】1月12日,据报道,中国广核集团13日对外通报表示,国家发改委日前复函同意该集团申报的ACPR50S海洋核动力平台纳入能源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这一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将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海上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舆论观点】媒体评论称,海洋核动力平台属国内首创,平台技术可填补我国在民用核动力船舶领域的技术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全球能源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从海洋能源需求角度来说,海洋核动力平台也获得了较大的舆论肯定。业内分析认为,渤海湾海洋石油开采已经有了明确的能源需求,稠油热采也需要热水和超临界蒸汽;而在海南省三沙市的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这些孤岛同样有着深水远程补给、深海原油开采,以及能源供应需求,上述问题都可以借助海上海洋核动力平台来解决。此外,有核电业内人士称,如果能在靠近海岛的地方建设海上核动力平台的话,那对中国国防能力、疆土的外延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分析研判】中国海洋核动力平台科研立项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海洋核动力自主研发技术成果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同时,中广核海上和陆上小型堆的研发及后续示范项目的建设也引发舆论期待,相关报道对企业为中国绿色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予以肯定,清洁能源产业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此外,由于海上建造环境需考虑诸多重要事项,如人员和设备的进出以及需要尽力确保不会污染海洋等,在后续项目研发、实施阶段,安全落地及海洋环保等话题的舆论反馈仍需引起企业关注。

  煤炭业希望出台最低限价措施

  【舆情概述】1月13日,据报道,近期煤炭行业已向有关部门提请出台煤炭行业最低限价措施,以缓解煤炭行业的脱困压力。另据了解,目前多家煤电企业仍在进行长协合同谈判,但鲜有确定的方案。

  【舆论观点】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煤炭行业多是国有大型企业,职工人员众多,因此国家向来都比较重视,相关部门建议国家出台煤炭最低限价措施也与此有关。但是煤炭行业最低限价措施与近期中央一直强调的供应侧改革以及通过市场倒逼产能退出背道而驰的,因此,预计出台煤炭最低限价措施的难度非常大,最终或是以强调煤电长协合同的价格和执行力度为主。同时,市场人士也不看好煤炭最低限价政策的效果,因为煤炭行业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供需关系决定一切。除供需关系外,其他因素都不会影响定价,而限价政策远不如全国煤矿安全大检查起到的作用大。

  【分析研判】与发改委为成品油调价设“地板价”不同,煤炭业希望出台保价措施的行为与网民切身利益不构成直接关联,因此,在网民舆论场未引发网民情绪宣泄。媒体及煤电行业人士的声音是行业内保价诉求舆论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短期内或对煤炭企业形成利好的情况受到大多数行业人士质疑,媒体观点对这一行为或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对煤炭产业链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也深感担忧。

  另一方面,在明显违背供给侧改革要义的情况下,煤炭行业较强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也让这一干预手段在更大程度上落入舆论窠臼。此前行业提出的每吨550元的“保价”被视为是行业内的美好期许。同时,就目前的舆论反馈来看,这一行为也可理解为是部分挣扎中的煤企一厢情愿的声音。对于大多数煤企来说,在认清改革背景和舆论呼声的前提下,顺势响应“去产能”的改革要务,发出支持遵循供需关系的市场化价格机制的声音或将赢得更大程度的舆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