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全球涨工资”被证伪
全世界今年都要涨工资,而且中国涨幅世界第一?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曝出的这个“好消息”让人心情激动,不过真正相信的网民寥寥无几。权威部门一位不愿署名的经济学家也表示,说全世界都要涨工资是一个大玩笑,各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差异很大,不同单位、公司或雇主都给员工涨工资显然不现实。
其实,不必有劳专家出面证伪,对于这类所谓的“新闻”,稍有互联网常识的普通网民也可以轻易拆解。“全世界今年都要涨工资”--这种耸人听闻的论调,缺乏明确的指向与实证支撑,听上去就令人可疑,而绝对化的说辞,忽略了不同经济体、行业、劳动人群间的差异性,更让这个“好消息”的信任度大减。
况且,经济是一门复杂大学问,一个经济现象中往往有许多因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有人就指出,工资如果真的大涨,企业成本就要增加,商品和服务价格必然提高,工资恐怕还没有物价涨得多。善因结恶果,最后“涨工资”还算是“好消息”吗?
不过,吊诡的是,即便有着诸多逻辑漏洞,这个“好消息”的传播效果却不受任何影响,不仅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场域呈“刷屏”之势,更有传统纸媒堂而皇之地将其印上报纸,广而告之。这种“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的现象,究竟怎么来的?
首先,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大起大落的中国股市、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萎靡,让不少居民的物质财富大大缩水。因此,有关“涨工资”的信息总能在网络空间引起共鸣,不仅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念想,还成了增加点击量的关键词。这可算是“全球涨工资”得以横行无阻的“民意基础”。
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这则信息的二次传播过程中,不少媒体和媒体在转载时都不忘记一句话,即“根据央视报道”。的确,以权威媒体作为信息源,新闻的真实性看似就有了“信用担保”。换句话说,新闻媒体在以第一信源发布新闻时,客观上就是在用本机构的媒体公信为新闻的真实性“背书”。这回,为“全球涨工资”代言的就是国家电视台。
有了“根据央视报道”,“全球涨工资”的新闻就犹如获得一张护身符,无形中将所有质疑和责任屏蔽在外,传播之路“畅通无阻”。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随机性都大大增加。因为碎片阅读的快节奏,信息环境的杂芜不定,不少信息发布者,为了吸引网民眼球,故意用夸张的笔法进行内容生产和标题炮制。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也开始剑走偏锋,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左手将浮躁的新媒体糟粕习以自用,右手把安身立命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抛诸脑后,本末倒置。时而采用、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以至于“新闻乌龙”、“新闻反转剧”不断出现。
9年前,北京曾发生过震惊国内外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在传统媒体时代,为了制造“纸馅包子”假新闻,相关人员煞有其事地进行了一系列编排,程序复杂。而如今,不费一分一毫就能完成内容制作,分分秒秒间就可以完成新闻传播,“新闻造假”的成本急剧下降近乎于零。
诚然,“全球涨工资”和“纸馅包子”之类的虚假新闻相比,绝不是一个量级的事件,最后也没有造成直接的社会危害,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各种机构发布的经济报告数不胜数,当中的数据解读各有侧重,不少观点尚有明显争议。而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不加甄别的新闻选择和发布,无疑放弃了自我约束和信息过滤,制造了信息垃圾,客观上也为信息舆论环境的混乱推波助澜。
在新老媒体你来我往的激烈博弈中,传统媒体需要危机感,也要清醒度,依然需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捍卫自己的底线和操守。“持证上岗”的专业选手成了“乌龙新闻”之源,这才是“全球涨工资”事件中暴露出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