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政策解读 > 深度解读: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已逐渐形成

深度解读: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已逐渐形成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经济增长换挡期应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

从持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到今年7.5%左右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减速换挡期。而所谓减速换挡主要是对投资、消费、净出口关系的调整。一方面,持续多年的高投资到现在已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出口增速更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只有靠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引擎也就是消费来调节换挡速度了。但消费并不是一个孤立因素,它与企业效率、居民收入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又跟消费环境、消费文化关系紧密,如何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亚夫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投资5.9和0.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网络消费、通讯产品、汽车等是近年来市场的消费亮点。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个突出表现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是近年来较差的。结构调整阵痛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经济增速趋缓后,一些长期被掩盖的问题、矛盾和风险逐渐显露,在行业、产品、业态分化明显的背景下,一些传统行业如何实现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将是一大挑战。

□梁达

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持续

1.外需疲弱,未来增长难现大起色

1978-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达16.4%,但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增长速度下滑至7.6%,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下拉GDP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9%,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负的2.9%,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当前,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求发展、求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围绕国际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国内外的一些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长速度。

从国际层面看,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升,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然脆弱,导致外贸出口增长乏力。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中,我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想方设法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加以限制,极力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

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我国产品遭遇海外贸易救济调查共92起,占WTO统计的各成员新增贸易救济总数的22.6%。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不少国家仍处在经济危机后艰难的调整阶段,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高债务、高失业率成为西方国家短期内难以摆脱的困境,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未来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仍较严峻,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仍将影响出口增速的快慢和效益的提升。

从国内因素看,由于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决定了产品在国际上只能以较低价格销售。而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导致出口成本大量增加,挤压了盈利空间,产品提价空间有限,将直接降低出口竞争力。

从中长期趋势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减少,外贸难以再现前些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从国际竞争力看,与以往相比,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对华转移已大大减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从数据分析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所恶化,低技术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弱。

2.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持续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来投资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2001-201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10.1%的平均增速,主要得益于投资对经济的巨大贡献,投资充当了驱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显现为投资主导型。201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比上一年提高7.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仍然充当了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从总体来看,投资的优点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迅速扩充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社会和产业资本,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但这种传统的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主要热衷大资本、大企业、大项目、大基础设施,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其相对就业吸收能力弱,且大资本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创业的挤压所形成的利益大都流入和集中在政府、央企和其他所有制的大型企业的手中,而没有持续不断地将大部分比例收益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加大投资的办法来支撑经济增长速度,结果只能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失衡,并且重蹈物价、房价猛烈上涨的覆辙,对经济产生的负效应不可低估。

一是使部分行业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从短期看,在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支配下,投资过快增长会引起投资品、能源等部分物资供应以及交通运输紧张,导致相关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从长期看,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投资,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显著扩张,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部分行业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最终使得靠高投资维持的高增长难以持续,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二是投资率过高导致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投资主导经济增长,意味着机械设备以及其生产所需的投入品生产增速大大高于消费品增速,投资品的高增长又与能源需求的高增长联系在一起。2001年,我国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为0.4,2011和2012年分别达到0.76和0.51。

三是过度投资导致消费率不高,吸纳就业人数不高。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投资快速扩大的同时,必然导致消费增长相对迟缓。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印度的2.1倍,但由于居民消费在GDP中的份额过低,我国居民消费率(38.4%)比印度低39.2个百分点。从吸纳就业看,不同行业吸收劳动力的程度不同,与轻工业和服务业相比,生产投资品的钢铁等重工业的资本密集度较高,单位资本需要的劳动力较少。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速度较为缓慢,2001―2012年间,我国的就业人员数年均增长0.5%,增速缓慢与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有一定关系。

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角度观察,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降投资过度或过热,另一方面要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是要培育和巩固消费热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已逐渐形成

当前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经济增长从以往更加依赖工业和投资转向更加依赖服务业和消费。从需求端来看,投资与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加快,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并且可持续动力仍很强劲,消费或将成为主引擎。从供给看,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但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在明显增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会明显扩大。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服务业,将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动力。

 1.支撑消费增长长期向好,驱动力具有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

(1)消费需求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已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正是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速时期,标志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加快,处于以发展性消费为主的阶段,发展空间可观。消费升级加快将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旺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程度提高以及高收入群体的扩大,也将会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并带来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使一些具有拉动经济增长功能的商品尽快成为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升级。旅游、高档(汽车、住宅)和高技术消费品以及信息产品消费将迅速增长,给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行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内生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入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消费需求。2013年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但仍低于发展中新兴国家城市化率60%,离发达国家城市化率80%的水平差距更大,城镇化仍滞后于工业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更广的角度看,农民现实购买力的增加将为工业品带来广阔的市场,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拥有可靠的保障,农村的城镇化也将在此基础上得以实现。工业品在农村找到稳定销路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和行业优势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并利用市场的优势来集聚资金反哺农业。

(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存在优化空间。

与城市相比,农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12年底,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116.9台,是城镇居民的85.9%;拥有洗衣机67.2台,拥有移动电话197.8部,二者分别为城镇居民的68.6%和93%,与城市相比,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住房、衣着等消费潜力更大,可优化的空间巨大。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4)农民消费的稳步增长将对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

对于近6.3亿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5亿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以上的需求量。据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服务业478亿元。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提高农民消费能力,释放农民消费潜力,意义十分重大。

 2.服务业发展空间和潜力乐观

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3.9%)2.2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分别超过第一、二产业增速4.3和0.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0.5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产业调整取得成效,服务业正出现加快增长的好势头,虽然经济增速放慢,但经济质量正逐步加强。

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服务业加速发展,尽快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份额。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稳步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发展水平不高,所占份额偏低,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服务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多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步伐的加快,今后制造业增速将逐渐下滑,服务业发展将节节加速,对吸纳就业、保护环境和支撑传统制造业升级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创造有利环境,支持服务业持续加快发展。

无论从国际比较和发展现状,还是从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比二产增长速度高0.5个百分点看,我国将加快经济战略转型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服务业将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因此服务业将会主导经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成为实现经济跨越式转型的战略选择。

(1)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中国需要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既要适应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完成服务业国际转移承接与让渡的接力,在调整中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和附加价值;可以降低能耗,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保障大量社会就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适当缩减贸易顺差,可以引进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从国家支持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政策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服务业的增加值提升4个百分点,并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此,服务业势必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支撑产业。

(2)居民消费加速升级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在这一大环境下,服务业有望成为内需扩大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当小康家庭达到一定数量规模以后,消费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居民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享受型转变,一方面意味着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要上档次,变得更加多样、高档;另一方面则预示着这些方面的支出在居民整体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娱乐、休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加大,表现为旅游、高等教育、休闲等领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服务业

城镇化进程加速必然会推进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而且城镇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对服务业的推动效应是叠加的。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正处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同时又具有服务业所需的消费大市场这个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加快增长,消费性服务需求如餐饮、零售、旅游等将会加快提升,与之相关的服务业潜力很大。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4)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数的50%,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80%,就业的充分曾对保持美国消费的持续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优势上看,我国服务业就业容量最大。据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力培育经济新动力

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

1.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是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四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要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协调投资与消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协调投资与消费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引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同时带动相关钢铁、水泥等生产材料及食品、家电等生活用品的发展,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城区扩张的“土地城镇化”,更需是依赖产业支撑的“人口城镇化”,使得转入的农民市民化,摆脱传统的农村消费方式,逐步向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转变,释放强大内需潜力。

2.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当前,我国消费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商业和服务网点布局不够合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理念有待加强、消费者权益还难以得到充分保护等。要尽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同时,要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消费环境。正视并不断改善消费环境,也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3.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之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在于第三产业落后,今后要加强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促进现代第三产业有序、健康、协调发展,适应新一轮以全球化为主要驱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潮流,把实现第三产业开放性跨越式升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4.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增强现代第三产业发展后劲

在投资方向上,要逐步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通过投资方向的调整来改变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使三大产业之间的格局变得更加合理。同时,要进一步放松行业管制、降低行业进入门槛,使每个服务行业都能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得到良性发展,从信贷、税收、技术等方面对中小服务企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