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圣诞经济让中国走火入魔
又到了一年的圣诞节。原本对于“洋节”不感冒的国人,随着80、90后在消费群体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
曾经也有人对于这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并不认同,他们甚至认为是一种“西方文化扩张”,主张一定要“抵制圣诞节”,社会上甚至有“抵制圣诞节协会”。
然而抵制起不到任何的效果,人们可能不知道,推广圣诞节普及开来的并非信仰和时尚,而是消费。正是在经济因素的推动之下,圣诞节的氛围也走进了中国市场。
不可否认,国人乐于接受圣诞这个新鲜事物,但一接受起来就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不觉得咱们中国的商店如果11月还没到就开始迎接圣诞,这有点太夸张了吗?当我们在11月份那么早就能看到商店门口的圣诞老人或者圣诞树时,就一切都明白了。圣诞节对于国人来说,只是一个招揽顾客的节日,让那些除了消费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人买更多没用的东西。
依稀记得去年,北京市中心崇文门新世界商场,一棵三层楼高的巨型圣诞树整个12月前后都竖立在商场门前,炫目的灯光每天维持到入夜。而更是有不少商家派出装扮好的圣诞老人,徘徊在商场门前吸引路人的目光。
国人在消费领域——特别是奢侈品消费领域的潜力是惊人的,而圣诞节对于没有基督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说,只是提供了又一个出国消费的时间点罢了。去年在圣诞前后,众多中国人纷涌至英国各大城市购物,英国国内所售奢侈品的近三分之一都被中国人买走。而就是在这种令人乍舌的购买力的引导之下,不少国家甚至在圣诞节专门推出针对中国人的有消费优惠的旅游计划。而英国伦敦更是有不少商家在圣诞节前后,专门雇佣会说普通话的店员,帮助中国顾客选购商品。2010年,中国内地游客在英国消费总量超过10亿英镑,而英国本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需求则不足中国游客的一半。
分析类似英国这样中国消费潮,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有关。而增长的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的便是消费需求,而在关税的影响之下,英国奢侈品比之国内大多便宜两成至三成。这也成为了圣诞奢侈品市场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
对比国人在外的消费水平,圣诞节对于国内商家的意义可谓是不言而喻。一份来自中国海关的报告估算,国产圣诞产品中大约有三成来应对国内的圣诞产品消费需求。通常来看,大型商场和超市在12月份的销售额会比平时高出15%到30%。圣诞节成为主要的贡献因素之一。回顾近年兴起的“11.11光棍节”,在电商的一手策划之下,当天仅天猫的销售额突破190亿。而相比于“光棍节”,圣诞节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消费狂欢,更是成为商家眼中的一大块肥肉。
掩埋在这些狂热的消费背后,又有多少国人记得圣诞节的本源意义呢?也许有人听到圣诞节是为了庆祝耶稣的生日会感到很惊奇吧?我们是为了纪念一个先知,一个改变了世界的人的生日。然而现在我们要对耶稣说的是:“让我们把每年你生日的那一天变成一个数亿美元的商机吧!”
在国内,圣诞这天成了一个购物消费的日子,实际上一点儿也找不到圣诞的感觉。没人会觉得中国人与耶稣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大家要过这个节日呢?也许一开始,这只是西方人强加的一个节日,中国人并不热衷,然而他们现在是愈发热爱这个节日了。
在圣诞消费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圣诞档期,扮演着极度重要的角色。按照义乌海关一份数据,去年仅义乌的圣诞用品总产值便超过了100亿人民币,而这超过百亿的产品几乎囊括了40%欧洲市场、70%美国市场乃至于半数的全球圣诞用品需求。而我国今年的圣诞节庆用品年出口额已达68.17亿美元,产品远销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早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圣诞用品制造地。
只是“最大的制造地”并不能掩盖中国在商品出口上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就如同中国制造业出口长期以来所面临的窘境一样,圣诞产品的出口上,中国也在有意或者被迫的走着薄利多销的路线。有数据统计,在巨大的市场诱导之下,中国的圣诞产品出口企业,从09年的100多家,膨胀到了当下的超过700家。而加速膨胀的企业数量之下,是日益受到压缩的获利区间。以圣诞装饰灯具为例,平均出口价格为2.8美元/套的灯具,其海外售价却在20美元以上——中国长年以来为世界平添圣诞氛围的背后,是备受压榨的制造业产业,和其中千千万万的工人。说到最后又是老生常谈——中国的制造业,不应再以牺牲工人的利益来维护出口的增长。
当炉火燃起,当圣诞树被点亮,当周二的清晨,全世界的孩子睡醒之后打开圣诞礼物的包装时,他们会发现,圣诞老人并非来自芬兰,印满了made in china的玩具,无不在诉说着一个事实——童话中圣诞老人的玩具工厂,因为对于廉价劳动力的渴求,很可能已经搬到中国去了。(据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