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高端阅读 > 陆挺:汇率要动刚性要破利率要稳

汪涛:下调2014年CPI预期 无须担心全面通缩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4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2月CPI同比增速从1月的2.5%回落至2%、为13个月以来新低,而PPI同比跌幅扩大至2%。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除春节因素的影响外,拖累通胀的主要是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汪涛称,考虑到2014年开局低于此前预期,将2014年CPI预测从之前的3%下调至2.7%,但中国不会面临全面的通货紧缩压力。预计PPI会趋稳、在下半年出现环比回升,全年平均下跌0.6%左右、好于2013年1.9%的跌幅。

食品价格疲弱拖累了CPI

虽然今年春节时点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月份CPI,但1-2月期间的食品价格走势显著低于往年水平。与往年春节前后的季节性规律相反,今年猪肉价格在1月环比下降1%、2月继续环比下跌2%。自去年12月以来CPI同比通胀率回落了0.5个百分点,这其中猪肉价格下跌贡献了0.3个百分点,其他食品(如谷物和新鲜蔬菜)的价格下跌也拉低了CPI。前者主要由于过去几年规模化养殖的推广使得猪周期更加平缓,而后者则得益于粮食丰收和今年相对温和的气候。相比之下,占CPI权重约70%的非食品价格在过去2年间保持平稳,同比增速始终徘徊在1.6%左右。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拖累了PPI

去年大宗商品(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下滑直接解释了PPI一半左右的跌幅(全年下跌1.9%)。除去经济周期性因素对需求的影响,原材料成本也显著影响了其他投资产品价格。如往年一样,今年1-2月实体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活动相对疲软,且低于2013年同期水平(当时信贷强劲增长、市场对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催生了补库存活动)。因此,原材料价格在过去两个月跌幅较大。1-2月PPI中生活资料价格同样同比下跌了0.3%,不过这完全是由于食品类产品价格下跌所致。

应无须担心全面通缩

展望来年,我们是否需要担心PPI持续下跌导致企业推迟投资、并传导至CPI,最终导致全面通货紧缩呢?我们认为没有必要。

生产资料方面,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下跌是拉低PPI的主要原因,但这并非恶性通缩。原材料价格不太可能持续下跌。

事实上,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和净进口国来说,供给大幅上升致使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不失为好消息。过去一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也抑制了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口价格。最近几个月,出厂价格(PPI)与购进成本之间的增速差保持稳定,甚至在1-2月间小幅扩大。

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在、并可能继续抑制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然而,总需求保持稳定且有可能回升,且大多数行业存货水平较低。政府化解过剩产能的措施也有望抑制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