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利乐涉垄断被罚获关注 达能抛售乐百氏股份暴露整合问题

个税改革加速推进 “房贷抵扣个税”引发舆论热议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信息来源:人民网

    一、舆情综述

  本期,个税改革提速调动了不少公众的关注热情,“房贷或将抵扣个税”消息的传出,更是吸引媒体的聚焦讨论,如何合理设置个税专项抵扣政策,或将成为舆论后续跟进的重点。此外,央行筹建数字货币中心的新闻引发市场强烈关注,“纸币或将消失”这一言论强烈吸引眼球。除以上两大热点外,民营银行方面再传新动向,11家上市公司联手筹集北京市首家民营银行赢得媒体重点报道,中关村银行如何立足“中国硅谷”,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深入实践普惠金融,值得业界期待。

  对本周内相关热点话题解读如下:

  二、热点解析

  1.个税改革加速推进 专项抵扣渐近破题

  11月上旬,财政部单独设立个人所得税处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使得市场对个税改革进展的关注热情重燃。

  11月22日,权威媒体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发文称,个税改革方案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出炉。本轮个税改革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为大方向,改革最受关注也是最核心内容之一的专项抵扣已经渐近破题,再教育支出或成为抵扣首选,首套房贷款利率也有望纳入选项。修法先行、分步实施可能成为现实选择。长期来看,根据社会配套条件和征管机制的完善程度,赡养老人、抚养二孩等家庭支出也有望逐步纳入抵扣。

  【舆论观点】此次个税改革不像以往仅提高个税起征点,而是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新税收体制,“个税专项抵扣”这一核心亮点的推出,赢得广泛关注。

  抵扣思路一出,市场猜测四起,哪些费用将会进入个人所得税未来的税前扣除范围,成为热议焦点。此次新闻报道提及的“首套房贷利率有望纳入选项”激起舆论强烈反响。自媒体中,不少网民担忧此举造成“劫贫济富”,认为只有富人才能够买起房,却还要享受税赋优惠,造成了极大不公。更有网民担忧此举会助推房价上涨。对此,《南方都市报》认为,个税抵扣的目的是将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负担也考虑进来,增进税负公平,有房贷的人生活负担更重,获得抵扣没什么不应该,如果说这样的税收会便宜了有钱人让有钱的人更有钱也站不住脚,毕竟有钱人根本不用贷款,可以一次性付款。对于助推房价上涨的担忧,可以通过更加专业和科学的税负制度设计解决。

  除“房贷可以抵扣个税”这一内容强烈吸睛外,专项抵扣政策落地的难点也成为业界关注之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分析认为,专项抵扣制度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其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信息的对称性问题。另外,信息的公开、公正、透明与保护私人信息隐私之间存在矛盾。此外,还需要考虑以后社保费与房产税之间如何实现平衡的问题。

  综合来看,尽管舆论对专项抵扣方案的具体落地细则仍存异议,但此次个税改革将以“增加扣除公平税制”为方向,已成为舆论共识,专项扣除公平税制的初衷也赢得舆论广泛肯定。《南方都市报》发文称,专项抵扣不仅需要,而且还要不断地完善、细化和扩大范围,这不仅要求科学设计,还会让个税从单位代扣向个人申报转变,尽可能地提升税负公平。

  总体而言,舆论对此次个税改革提速的解读趋于积极,普遍认为个税改革有利于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进一步平衡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税负。正如《京华时报》所称,个税改革方案的关键就是要让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先富带后富”的制度设计初衷,使劳动者的增收跑得更快一些。进行如此细致、周全的制度设计,目的正在于增加劳动者合法收入,避免税收改革误伤“刚需”。

  【舆情点评】个税改革关乎每个人的钱袋子,相关进展引发舆论关注在所难免。早在今年两会上,原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已经表示,个税改革不会再简单地提高所谓个税起征点,而要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此次个税改革指出,专项抵扣渐进破题,符合市场预期,通过合理抵扣,精准改善民生,此政策初衷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期待。但截至目前,增加专项扣除仅是个税改革的方向,具体哪些可以确定纳入,仍未有确切消息。

  2。央行数字货币渐行渐近 纸币会否消失成舆情热点

  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上发布2017年度工作人员招聘公告,其中,央行的直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研究所今年计划招聘6名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专业人士进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

  随后,11月15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姚前称,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的目的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至于何时能推出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现在并没有一个时间表。

  此则招聘需求的发布和姚前的公开表态是央行自今年1月20日表示已成立专门研究团队、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以来,时隔10个月再度释放明确信号,表明要坚定不移推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舆论观点】舆论普遍视此为央行数字货币渐行渐近的标志。财经媒体及相关领域专家纷纷发表专业观点,对数字货币概念进行阐释析疑。整体看来,央行数字货币与“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存本质区别,央行数字货币较“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独具国家主权属性、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等技术创新的本位币等内容,成为业界解读重点。

  数字货币对现有市场造成的影响,也引发广泛讨论。数字货币是否会再度推热“比特币”,数字货币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使现有纸币缩水,成为舆论最关注的两大议题。对于比特币所受影响,巴比特网站数字货币专栏作家李健称,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最后会加速纸币的消亡,促进比特币的普及。但更多的观点对此持保留意见。科技媒体爱范儿更表示,随着正牌数字货币的渐行渐近,比特币也愈发变得像“黑市流通品”。而对现有纸币市场而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目前来看,国家推出数字货币还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我们手中的纸币并不会受到影响。就算真正开始推行数字货币时,居民手中的货币也不会凭空作废,短期内纸币的购买力不会受影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也表示,数字货币主要是指货币形态,货币的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而至于发行纸币还是数字货币只是形态的变化,不会引发货币缩水。只不过,人们在实践中已越发倾向使用电子银行和电子支付,而不愿携带纸币,因此以后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可能会因此趋势而越来越少。此类观点赢得舆论广泛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货币是否能够替代纸币,成为舆论报道噱头。《新京报》、《北京晚报》、腾讯财经等诸多主流媒体将“纸币将消失”等类似字眼冠以相关报道的标题中,强烈吸引眼球。相关报道对数字货币的优点进行分析,强调数字货币可以节约纸币发行、流通、结算成本,“留痕”和“可追踪性”更能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透明度。央行行长周小川2月份的言论亦频繁被相关报道提及,实体货币被取代是自然选择、大势所趋,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行还没有时间表,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有可能会长期共存等内容成为舆论共识。

  【舆情点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移动支付场景越来越多,世界各国都在研发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积极拥抱无现金化时代。我国央行在此方面的努力也备受瞩目,从2014年成立专门研究团队至今,央行在推进数字货币方面的步伐不断提速,数字货币已经渐行渐近。但由于我国具有特殊国情,人口众多,且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较差,真正推出数字货币仍具有较长时间。作为一项重大的货币改革,数字货币的推出将是一个慎之又慎的过程。

  3。北京首家民营银行股东曝光 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引聚焦

  11月17日晚间,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上市公司同时公告称,拟参与筹建北京中关村银行。若中关村银行成立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有望成为今年继湖南三湘银行、重庆富民银行和四川希望银行后,第四家成立的民营银行。

  具体来看,北京中关村银行注册资本为40亿元,用友网络出资11.92亿,持有设立后北京中关村银行的29.80%股权,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碧水源出资10.8亿元,持有设立后北京中关村银行的27%股权。除用友网络、碧水源外,光线传媒、东方园林、东华软件、华胜天成、东方雨虹、梅泰诺、鼎汉技术等上市公司也参与了该行的股权认购。

  【舆论观点】云财经、证券之星、中国证券网等诸多媒体第一时间对相关公告进行转发,北京迎来第一家民营银行,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证券时报》、《北京商报》等媒体对中关村银行的筹建过程进行回溯,指出中关村银行筹建过程反反复复,曾因发起人未达成共识而中途“夭折”,此次公告的发布,使得中关村银行的设立历经3年之后尘埃落定。

  作为北京的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诞生于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地区,其发展前景亦引领舆论期待。虎嗅新闻称,在民营银行中,中关村银行的股东数量可能是最多的,而且都是具备一定实力的上市公司,应该可以给中关村银行带来更大的帮助。另外,中关村地区以互联网、IT行业见长,这类企业更多用股权方式来融资,中关村银行如何做好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与股权融资错位竞争,让这些企业接受并乐于选择合适的债权融资模式,是需要加强探索的问题。《法治周末》也发文认为,北京中关村有着特殊的经济结构环境,中关村银行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差异化定位、明确业务模式,创造可持续发展空间。

  除中关村银行本身备受关注外,民营银行整体发展现状也是舆论热点议题。《第一财经日报》发文称,民营银行的筹建热情呈现冰火两重天局面,自试点开闸后,很多民间资本表现出了很高的投资热情,其中包括不少上市公司,但最近一年来,也有一些民间资本冲动过后热情减退,选择退出筹办民营银行。《京华时报》指出,首批民营银行目前发展不一,规模偏小、没有实体网点、存款来源不足、缺乏专门政策等等,都使其发展面临“成长的烦恼”。《中国证券报》也引述银监会副主席曹宇在2016年城商行年会上的部分言论表示,民营银行发展面临挑战,一些民营银行表外业务增长过快,盲目开展理财业务,负债来源过于依赖同业与股东,投资远高于贷款,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息网络安全风险隐患较大。

  【舆情点评】自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落地后,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便始终牵动舆论神经。此次11家上市公司联手筹建北京首家民营银行,无疑再度吸引舆论瞩目。作为首都北京的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如何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或将持续引发媒体跟踪关注。尽管目前我国各家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但在金融改革的推动下,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旧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