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利乐涉垄断被罚获关注 达能抛售乐百氏股份暴露整合问题

圣和药业遭举报生产假药 IPO之路遭“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信息来源:人民网

    11月7日至11月20日期间,《中国证券报》刊文关注了圣和药业被举报将违规提取的过期中间体用于药品生产,圣和药业迅速回应,却进一步引发关于经营管理、药品质量问题的质疑,舆论环境恶化。河南多家医院被曝惊现腐败窝案,单位受贿导致整个科室“沦陷”引发舆论震惊,公立医院公信力受损。《经济参考报》11月14日刊文对医院号贩子现象治理的调查报道,指出“非急诊全面预约”、“就诊实名制”等政策对整治三甲医院号贩子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没有根治号贩子现象。

  【医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圣和药业遭举报生产假药 IPO之路遭“黑”

  11月7日,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南京圣和药业被举报涉嫌使用过期中间体“健胃愈疡浸膏粉”用于生产“健胃愈疡制剂”,以及圣和药业主打品种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在例行抽检过程中,申请复验程序存在瑕疵、检测结果蹊跷。

  舆论观点:药品质量恐受影响 经营策略藏风险 

圣和药业遭举报生产假药 IPO之路遭“黑”

  各方对复验时间说法不一成为舆情发酵的关键点。《中国证券报》的文章称圣和药业在尚未获得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签发报告前,就启动了上级药检机构的行政复验程序,认为这个程序“令人感到费解”。

  此外,媒体还针对圣和药业药品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展开质疑。质量问题方面,行业人士指出食药监局初检中不合格的“有关物质”是决定一个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的关键要素,是注射剂产品引发重大事故的风险源之一,也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审评审批药品时关注的风险点。此外,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还表示,圣和药业使用过期中间体,最终药品质量有可能无法保障。经营管理方面,《中国证券报》引用投行人士观点称,不管最终权威机关的认定结果如何,圣和药业的IPO进程有可能受到影响。《北京商报》进一步质疑了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指出根据招股说明书,圣和药业在产能利用率下滑的情况下,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充产能,具有一定风险。

  舆情点评:律师函回应陷入复验申请时间“罗生门” 

  圣和药业通过律师函回应《中国证券报》,复验申请时间说法不一导致舆情发酵。此外,医药、法律行业人士相继发声质疑圣和药业药品质量、涉嫌违规使用中间体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企业舆情环境。

  给媒体发律师函的方式对澄清关于复验申请时间、使用过期中间体的质疑,迅速掌握话语权起到一定作用。然而由于使用律师函回应方式较为生硬,没有与媒体和公众建立有效的沟通,致使舆情进一步发酵,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对质量管理的态度等各方面再遭质疑,负面舆情应对实际效果有所折扣。药企在面对正常的舆论监督时,应谨慎采取强硬措施,可选择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媒体采访、官方微博发布说明等较柔和的方式进行回应,帮助公众厘清事件经过,回应舆论关注的核心矛盾。“律师函”容易给企业造成冷漠的舆论印象,并导致负面舆情持续蔓延。

  2.医院医疗器械回扣 河南医院腐败窝案引起舆论震惊

  据新华社、《北京晨报》等媒体报道,近期河南查处多起从医疗设备试剂、耗材上非法获利的案件。随着药品腐败越来越受关注,一些医院和医生变换手法,从试剂、耗材上攫取利益,手段更为隐蔽。这类贪污腐败案件通常历时时间长、涉案金额巨大、牵涉人员众多。 

  舆论观点:完善制度顶层设计

  事件再次引发关于医院医生开“大处方”、“小病大治”的质疑,有分析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医院的运营方式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医院按照企业化方式运营是这种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之一。一些医院给科室下达经营指标,科室再下达到每个医生头上,为完成指标,卖高价药、过度检查、小病大治等成为医院常用的手段。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试剂、耗材腐败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备的制度设计。

  很多网民表示对新华社、《北京晨报》文章的认同,认为医院腐败问题十分严重,并且对患者面对医疗器械、药品的使用几乎没有选择权感到无奈和悲哀。不少网民指出“岂止是河南,全国哪里不是这样?”、“哪家医院没有这事呢”。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医院腐败进一步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腐败是造成医生与患者不信任的根源。

  舆情点评:腐败窝案影响医院公信力 

  媒体报道中“医生拥有八套房千万财产”、“单位受贿”、“部分科室全军覆没”、“国内耗材回扣35% 进口耗材回扣25%”等词语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在网民中引起了强烈的愤怒情绪。医生受贿所增加的成本,最终均由患者承担,看病就医费用居高不下,医保负担增加,加深医生群体与患者间的误解。

  媒体还采访了河南省卫生厅纠风办主任,并报道了河南出台新政策对这种现象加强管理。然而,从网民的反馈看,对政策的评论较少,多数网民仍然将焦点放在医生行贿上。由此可见,网民对腐败案发生之后,医疗机构的整改措施,相关部门的监管政策等内容的认知程度较弱。舆论场中缺乏来自涉事医院、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医疗行业协会的声音,不利于与公众展开沟通,修复医院声誉,挽回公立医院公信力。

  3.三甲医院挂号改革受关注 黄牛抢号也“技术升级”

  11月14日,《经济观察报》报道了北京市三甲医院挂号现象蹲点调查的结果。文章指出尽管北京各级卫生部门和医院做出了种种创新尝试,今年以来打出“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和分级诊疗等“组合拳”,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号贩子屡禁不绝、分级诊疗举步维艰、三甲医院依旧不堪重负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在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舆论观点:技术升级不如管理制度升级

  媒体对号贩子泛滥现象产生的根源、医院管理者对号贩子管理的看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一些专家认为,政策“组合拳”才能真正实现挂号改革。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胡元会等表示,“非急诊全面预约”要打“组合拳”,特别是与“加强治安管理”、“落实就诊实名制”、“取消商业挂号”、“实行特色挂号”等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更大实效。还有专家指出,今年以来,不断涌现的各类医疗APP由于医疗信息不互通、用户体验不友好等原因,没有给患者看病就医带来实质性帮助。

  黄牛移动端抢号遭到网民调侃,称移动端抢号黄牛为“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黄牛”、“没想到号贩子也技术升级”。调侃之外,号贩子现象的原因、治理办法也引起激烈讨论。不少网民认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是号贩子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把全国最好的资源都集中在京就不要怨老百姓千里迢迢来京挤”。也有网民认为,治理号贩子问题,不仅仅需要升级技术手段,“真正矛盾不是资源技术的问题而是管理水平的问题”。

  舆情点评:建立互通互联的信息共享制度 严厉惩罚医院黄牛 

  号贩子现象背后反映的实质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老问题,根源仍然在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公共卫生投入资源不足。而医疗信息不互通、相关机构协作机制不完善,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在根治医院号贩子现象上,舆论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实现信息共享,真正让“京医通”等互联网工具发挥作用。同时,网民强烈呼吁出台政策严厉整治黄牛党,维护医院秩序,让有需求的百姓能及时得到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