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舆情解读:葛兰素史克给外企敲响警钟

舆情解读:葛兰素史克给外企敲响警钟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7月22日,葛兰素史克(GSK)英国总公司发表声明,承认其中国分部“一些熟悉公司运作体系的高管可能逃避公司流程和监管,进行不当操作,触犯了中国法律”。

  同一天,因贿赂案访华的“钦差大臣”、GSK国际事务总裁阿巴斯·侯赛因,在前一日与中国公安部官员会见后承诺,双方已达成共识,GSK将“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根除腐败的决心和行动”。

  至此,发酵了一个多月的GSK贿赂事件总算有了较清晰的结果,暂告一段落。但《纽约时报》称,至少还有6家外国制药企业与GSK使用同一家旅行社举办研讨会等活动,这意味着,由GSK案引发的调查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内部员工举报,拉开GSK高价药黑幕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药企之一,GSK在中国医药界堪称规模最大、业务量最多、名声最响的“元老”之一。即使民众对公司本身并不了解,也一定听说过它旗下的“芬必得”、“百多邦”、“新康泰克”等家喻户晓的品牌。

  目前,GSK在中国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拥有5000多名员工、1个全球研发中心和6家生产基地。GSK在华声名赫赫,中国区也是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然而,其行贿受贿、财务造假等黑幕被一步步揭开。

  一盒14片的阿德福韦酯片(贺维力)最高零售价265.33元,一盒5瓶的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枢复宁)最高卖到959.7元,一盒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425.24元,5支/盒规格的顺苯磺阿曲库铵注射液(赛机宁)不过20毫升,却要收取患者684.25元。

  据警方透露,GSK卖300元的药成本不过30元,这些高价药背后的大量灰色成本,都流入了医院等相关人员手中。

  人们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只是苦于既无证据,也无能为力。早在几年前,GSK被自己员工匿名举报的消息,便已传得沸沸扬扬。

  今年1月,一封电子举报邮件被发到GSK中国公司的董事会、高管以及合规部门的管理人员手中。随后,GSK“使用大量资源”对匿名投诉进行调查,却“没发现任何证据显示腐败或贿赂行为”。

  4个月的内部调查没有任何结果,负责审查企业行为、使其免遭法律制裁和监管处罚的GSK合规总监,却在5月底宣布离职,更让外界纷纷猜测,这中间是否有猫腻。

  6月1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首次报道了GSK员工的爆料,称从2004年至2010年,GSK的中国销售人员在地区经理指导下大范围贿赂医生,使其为患者开该公司的药,且某些药品被超适用范围使用。行贿的方式形形色色,包括演讲费、现金回扣、奢侈的招待饭局和费用全包的旅游。文中还提到,2010年11月,GSK曾向销售人员发布备忘录,称将不再用现金向医生支付“演讲费”。

  6月27日到28日,GSK上海、北京、长沙等地的办公室先后迎来当地政府部门的调查人员。这些消息都是从微博上传出的,写得有过程、有细节,仿若亲见:“十多个便衣公安直入GSK老外财务总监办公室,勒令员工马上下班,需要逮捕和查封账本。”

  7月1日,GSK承认警方曾来查过,但“尚不清楚他们来的目的”。

  湖南电视台得知消息赶到GSK长沙办事处时,那里已经大门紧锁,人去楼空。

  中国政府展开调查,GSK总部表示积极配合

  数天的调查之后,7月11日,中国公安部网站发布消息称,GSK为了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以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官员、少数医药协会、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为医生提供免费旅游的旅行社,是他们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GSK内部的部分高管,也涉嫌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旅行社提取会议业务回扣、接受项目好处费,大肆收受贿赂,还有人涉嫌长期接受性贿赂。

  此外,GSK还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普通发票、通过旅行社开具假发票等经济犯罪行为,目的是套取现金。

  7月14日,警方透露,GSK中国副总裁兼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GSK中国副总裁兼人力资源部总监张国维、法务部总监赵虹燕和商业发展事业企业运营总经理黄红,及另外约20名药企和旅行社工作人员被警方立案侦查,相关嫌疑人“供认不讳,证据充分”。

  15日,公安部经济侦察局副局长高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GSK自2007年起,向超过700多家旅行社和咨询公司转移资金,规模高达30亿人民币。

  17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行为。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一旦触犯中国法律,都要受到制裁。

  就在当天,GSK发言人承认,公司财务总监史蒂文·内车尔普特早在6月底就已被禁止离开中国大陆,但没被警方询问、逮捕或拘留;商务运营总监马克·赖利则在7月初被派回英国,在伦敦协助调查。

  7月19日,英国《卫报》报道,GSK英国总公司派出国际事务总裁阿巴斯·侯赛因作为“钦差大臣”来到中国,以“应对正在发生的危机”,随他而来的还有公司的全球审计主管和高级法律主管。此外,GSK总公司还聘请审计机构安永,进行独立审查。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GSK承认中国分公司涉嫌金融欺诈,但数字并没有中国官方宣称的30亿人民币那么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公司高层也相信,GSK在中国的业务“难逃数千万英镑的罚款和个人刑事惩罚”。

  7月21日晚,公安部通报,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北京约见了侯赛因一行3人,指出对方的不当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而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严重侵害了中国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公安部还要求GSK总公司认真履行致歉声明中的承诺,全面配合警方调查行动,以使该公司尽快恢复正常业务。

  此前的7月15日,GSK公司就已在其官网发布声明,对调查作出回应,称对某些员工及第三方机构因欺诈和不道德行为面临的严重指控“深表关切与失望”,还有“羞愧和歉意”,同时也“绝不姑息和容忍”。不过,当时中文版和英文版声明中的微妙语句差异被中国媒体揪了出来,认为英文版并没承认GSK在中国犯错,缺乏诚意。

  这次会见中国官员后,GSK再发声明,明确承认部分熟悉公司运作体系的高管“可能存在不当操作,触犯中国法律”,对“中国政府根除腐败的决心和行动”以及“医疗改革”将“全力支持”。

  侯赛因也表示,公司计划通过调整运营模式来降低药品价格中的运营成本,从而让更多中国患者获得高质量的药品。

  调查可能继续扩大,波及其他外企

  此次调查行动雷厉风行、没有拖泥带水,GSK涉嫌行贿也事实确凿、无可置疑,因此这一次,外媒未如以往那般,一边倒地猜测“中国政府背后是否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反而盛赞中国政府“反腐决心强大”。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律师观点称,GSK案标志着在今年1月的反腐新规后,中国政府将“采取更加有力度的治理方式”。

  《华尔街日报》则认为,中国对GSK的调查,可能只是“序曲”,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大的风暴,政府将对利润丰厚的制药、医疗行业进行更广泛整治。

  外资药企在中国行为不规范的,绝不止GSK一家,如今,这被揭开的冰山一角让外企人人自危,生怕被拉入调查泥沼中。事实上,中国政府的进一步行动早已悄悄开始。

  7月16日,比利时制药公司优时比(UCB)、瑞典诺华制药公司的上海办事处,分别被中国工商部门造访。19日,警方到访英国、瑞典合作的阿斯利康公司上海办公室,并传唤一名销售代表配合调查。此外,美国辉瑞、德国拜耳、瑞典罗氏等知名药企,也纷纷迎来工商部门的调查取证。

  调查还可能继续扩大。上海临江旅行社是涉入GSK一案的25家旅行社中规模较大的一家,而它的合作名单上,至少还有另外6家外资药企赫然在列。在这个风声很紧的“非常时期”,旅行社、会展公司纷纷无限期暂缓药企服务,许多医药类学术会议和市场活动也被推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段继东公开表示,GSK一案可能成为外资药企“超国民待遇”的潜在拐点,“打破了外企学术推广的神话,大家不过都是卖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