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学界溃败令人惊诧!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新华网消息,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11日就报道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称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据悉,10日庭审中,张曙光称先后3次索贿共计23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公开资料显示,中科院07年、09年两次院士增选中,张曙光都位列候选人名单中。“花钱买院士”的荒诞故事,从侧面揭示了学界的溃败:底端学术人收钱办事,甘当枪手生产学术商品;而顶端学者则深陷底线失守的泥潭。
新华网:一个高度仰赖公权力分配资源的学术共同体,注定会乐于与位高权重者维系良好关系。在现实中,学界与官场彼此互通,具备相当程度的一体性。张曙光如果花钱参选,便不仅是孤立的贿选事件,当被视为官员与学界互利共荣秩序中的一例。所以,此案的反思,不能止于强化官员、学者的个体修养,完善院士评选机制,更要设法剥离学界“寄生”公权系统的格局,从而确保学术群体能发育出健全、独立的学术人格。
《武汉晚报》:根据庭审,张曙光两度索贿参选院士,执着当“学霸”,可见院士头衔的光环。两院院士的评选是否客观、公正、公开,是否清正、廉洁,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关乎国家的形象和威信。当院士评选标准还在不断争议的今天,如果出现索贿参选,岂不令科技界蒙羞、令国人惊诧?
《新京报》:近年来院士评选屡遭诟病,张曙光无疑又添了一剂猛料。2300万元的“打点费”,绝不是小数目。钱到手之后,送出去没有,送了多少,“打点”了谁,都有待进一步调查。张曙光的自供状,或可成为进一步改进院士评选制度、净化学术风气的契机。此时,不仅要彻查张曙光的“腐败输出”,更要加快推动院士评选的公开透明,为院士祛魅,为科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