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播报:舆论聚焦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被围殴致死事件
7月17日19时许,澎湃新闻刊发了一篇题为“毕节15岁留守学生遭多名同学拖出学校围殴致死,警方正调查”的新闻,最先曝出围殴事件,引发中国网、凤凰网、腾讯转载报道,也引起部分网友关注讨论。
7月17日23时41分,贵州省纳雍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纳雍 发布微博通报此事,称犯罪嫌疑人已于当日全部抓获。
7月18日,新华网、央广网、观察者网分别以“又是毕节!贵州15岁留守学生被同学围殴致死”、“疑因未给同学抄袭 毕节15岁留守学生遭多名同学围殴致死”、“毕节15岁留守学生遭多名同学拖出学校围殴致死 保安亲眼目睹未阻止”为题围绕围殴事件进行再报道,迅速推升舆情热度。其中,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经新浪网转发后,共吸引17.5万人参与讨论,评论5385条。此外,微博平台上,@头条新闻 对该篇报道的推送也获得超过七千次转评。综合网友评议,主要聚焦于毕节频出留守儿童事故、学校不负责任、保安形同虚设、吐槽《未成年保护法》等,其中不乏激烈言辞。
7月19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东南快报》、《重庆商报》等众多传统媒体集中介入报道,从报道内容来看,多与此前网络报道一致。此外,《京华时报》、《新京报》、人民网等媒体还分别从责任追究、规则教育、预防引导等角度针对事件配发评论,将相关讨论引向深入,网友情绪渐趋理性,舆论中心移至对严惩施暴者、修正《未成年保护法》、重视毕节留守儿童问题、加快教育改革的呼吁。
7月20日,舆情热度大幅下降,部分媒体继续发表相关评论。如《中国青年报》登文章《中小学校应有适当的惩戒教育》,新华网发表文章《“花样少年”为何频伸暴力之手?》,集中于对教育方式及防治暴力文化的探讨。
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被围殴致死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校园暴力不同于“恶作剧”,升为法律议题固然能起到一定威慑效果。但就疗效而言,或许对“问题儿童”增添更多的柔软细节更能治本。在当前刑法惩戒难以介入的情况下,他们的改造最终必然要回归家庭,因此就离不开对这一成长环境的具体干预,唯此才能找到事故发生的症结。--人民网
悲剧发生了,谴责谁又如何?谁真正能够为事件埋单呢?今天在毕节出现这样的事件,同时这样的群殴事件,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学校也同时上演好多,如果这样的现象,教育部门再不重视,我们的社会再不重视,毕节之殇也许还会出现。并且这样的事件一味地出现,我们的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环境还有什么可放心的呢?结果教育孩子都不服输,我们的教育会走向哪里呢?谁也不知道。--《京华时报》
十多个学生围殴、侮辱一名同学,手段堪称残忍,最近一段时间来,类似的校园暴力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是什么让未成年的学生,无法无天到这种地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法,缺乏做一名合格公友的基本价值观。--《新京报》
我国中小学对学生的惩戒教育,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没有明确处罚学生的主体和程序。为此,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是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要进一步明确对未成年学生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的处理程序和处罚规定,一味强调“教育”,而不是依照规则惩戒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将会祸害无穷--严肃的、适当的处理、问责,是对违规、违法学生的最好的教育;二是制定学校章程,在章程中明确学生的权利、责任,以及对学生违规、违法的处理程序和处罚规定,让学生有正常渠道维护自身的权利,同时也让学校处罚学生有法可依。--《中国青年报》
郑雄被围殴致死后,该中学负责人称事件是个“意外”。中学生将同学殴打致死,出手之狠,确实令人震惊;但是,如果没有死人的这个结果,那么多学生有暴力倾向,是不是意外?初中学生就那么暴力,是不是意外?如果这些问题对教育者都是意外,郑雄被围殴至死就不是意外了,而是按照逻辑应该发生、必然发生的事情。校方的“意外”,是否也是一起教育责任的“塌方”事件?--《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