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浙江经济理事会官网!
当前:浙江经济理事会 > 舆情扫描 > 舆情观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分析

舆情观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分析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

  2015年1月1日凌晨4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踩踏事件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事件发生后,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1月1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邬惊雷在医院举行的集体采访中表示,截至1日11时,此次踩踏事件中已有36人死亡,47人受伤。

  1月1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所谓“撒钱”导致踩踏事件作了澄清,称根据视频监控显示,抛撒“美金”一事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

  1月2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已致36人死亡,47人受伤。1月3日,36名遇难者名单全部公布。

  1月6日,杨雄通报了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有关情况,表示:虽然事件原因还有待调查确认,但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吸取血的教训,对这起事件进行深刻反思。

  1月6日下午,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讲话中指出,迎新年之夜上海市外滩发生群众聚集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1月7日,韩正在会上说,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重大伤亡,教训十分惨痛,我们深感痛心、深感内疚,痛定思痛,要深刻吸取教训,尽心尽力做好善后各方面工作。

  舆论关注度分析

  舆情观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分析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论关注度走势(单位:条/篇)

  截至2015年1月7日16时,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4万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为3324篇,相关微博超过13万条,相关微信文章超过1000篇。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自媒体平台再次彰显信息发布的优势。从事件的传播路径来看,微博平台成为事件重要的传播源。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网友“Direction”发微博称:“外滩发生踩踏事故了,太恐怖了”,成为此事件最早的曝光源之一。

  2015年1月1日零时31分,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文称:“小编刚才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看到,有游客摔倒后,执勤民警立即赶到围成环岛,引导客流绕行。”这则微博成为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传播点,2015年1月1日1时26分,搜狐发布新闻《网传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 警方回复》,成为此次事件的第一条报道,拉开此事件传播大幕。

  微博平台传播分析

  微博平台上,@上海发布和@警民直通车-上海成为信息发布的主要通道,此外,@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微博积极介入事件传播,推升事件微博关注度。

  @人民日报发表微评《公共安全是一根松不得的弦》指出:“公共安全事关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它考验一座城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也是每个人时刻不能放松的弦。前事足戒,尽快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汲取教训。”

  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引用当年的香港兰桂坊践踏事件后相关部门的独立调查报告指出,人多不是问题,如何管理才是问题,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让民众形成好习惯。@LifeTime发出了纽约警察如何在新年维护公共秩序的微博,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毫无疑问,对于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的超级大都市上海来说,纽约的经验有借鉴意义。

  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媒体前期报道主要集中于对事件本身的惊讶痛心、对逝者表示哀悼以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探究。随着细节的不断披露,舆情焦点开始转向对事件的反思上来。舆论各方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追问也开始呈现爆发之势。先是@新浪新闻追问:陈毅广场为何聚集大量民众?灯光秀换地方了是否有人通知?踩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随后,新华网发文三问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

  《新京报》将事件追问增加到10条:事发时外滩人流量多大?灯光秀转场是否及时通知?交通为何没有管制限流?踩踏是否由“撒钱”引发?外滩警力配置是否得当?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为什么遇难者多是女性?伤亡人员如何救治赔偿?此次踩踏事件如何追责?特大城市缘何出现踩踏?连续的追问,让事件的舆情热度不断上升。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在上海踩踏事件中,绝大部分网友对事件的发生表示痛心,感叹生命之脆弱,纷纷为遇难者祈祷。希望汲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

  在众多网友哀悼事件中的逝者之余,许多网友开始反思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有网友发言抱怨现场人员拥挤,没有足够的警力维持秩序。有网友认为,“人多、地少”是发生踩踏事件的根本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造成踩踏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应急预案管理措施,管理部门定有失职之嫌。还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次事件正是上海人口负荷过重的体现,呼吁加大对上海的外来人口的控制与管理。

  值得借鉴的相关案例

  在重大文体活动、节假日集会等活动中,如何疏导人群、确保群众安全是令世界各国政府和警方备感压力的问题。世界其他国家应对类似问题的做法,有许多成熟经验,或许可以引为借鉴。

  巴黎:作为国际大都会,巴黎每年都会在最具标志性的广场举办大型跨年狂欢活动。为确保参与跨年夜的人群安全,巴黎警方做了以下几点部署:

  为保障场所容纳量,活动当天24小时内巴黎的许多街道及著名景点禁止停车,当晚在主要区域和街道车辆限行,限时封路,广场内的人并不多,大部分的庆祝人群聚集在宽敞的主街道上,逃生与疏散难度也相对容易。为防止闹事,从20时起至次日清晨6时,全城街上禁止饮酒、卖酒。政府上下对跨年活动安保工作高度重视,活动开始前,法国总统会视察安保部署情况,超过9000名警察、宪兵、消防员、军人及志愿者在巴黎各处巡逻,其中,活动中心香榭丽舍大街的警力有1700人左右。

  纽约: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庆典已有百年历史,近年参加人数超过100万,但踩踏事件鲜有发生。纽约安全管理体系比较完备,警方的反恐安全意识非常强,事先准备强势且周密。在活动前,专业反恐部队会对广场每个角落进行精密检查。其应对措施与这次外滩事件的不足之处相对应:

  一是广而告之,每年按惯例从12月中旬开始,市政府、警察局就在各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提前通报交通管制情况和活动的注意事项,让所有计划前来参加活动的游客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安全教育;二是分而治之,对人群进行区域分流管制,每个区域控制人数;三是除了治安警察外,医疗救护、消防队、缉毒、反恐警察及警犬也在现场随时应对紧急情况,活动中央和外围都做了严格的部署,如有任何意外,警察都可以里应外合快速控制住局面。

  其实,国内方面,处理类似事件也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在2012年10月2日,因游客数量超过陕西华山缆车运送能力,造成许多游客滞留山顶,局面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时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的陈里彻夜不眠,微博直播游客疏散。@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转发,介绍历史上景区拥挤踩踏事故教训。在此次救援中,以@陈里为代表的政务微博起到了及时通报、透明公开的作用,为前方的游客疏散和后方的媒体报道搭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2012年10月3日零时左右,所有滞留华山的游客都已经下山,事件基本得以平息。从此事件中可以看出,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成为处理大量游客聚集事件中各级政府官员必备的新媒体素养。